探访钱老足迹,瞻仰伟人风范
——纪念建团九十周年2011级第三党支部活动
钱学森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无论是满腔的爱国情怀,还是传奇的人生经历,都让我们倾慕已久。5月20日,2011级笔译三班的同学们一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重温了这位伟人一生的足迹。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首先来到序厅,从天花板上悬挂而下的红色手稿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一块块手稿代表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想与心血。钱学森雕像坐落在序厅旁边,背后是高耸而立的导弹模型,镌刻出导弹之父的伟大功绩。
进入展厅之后,我们首先了解了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伟大贡献,通过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我们用80后的眼睛,轻轻抚过钱学森带领下中国航天所走过的历史之页。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张张钱老亲手绘制的手稿,同学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些难忘的瞬间。
正如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所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会红色中国去。”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虽在美国学习工作,却不忘报效祖国,钱老这样说道“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会来为祖国效力。”对于钱学森来说,美国的种种优厚条件,都比不过报效祖国的一点点成绩和喜悦。他曾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这样朴实的话语,包含了一位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也让我们感动不已。
作为科学家,钱学森视野开阔,思维超前,主持了我国航天事业总体发展的蓝图,他开创了物理力学,建立现代科学体系,创立工程控制论,工科空气动力学前沿难题,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作为学者,钱学森不仅仅局限于工科领域,他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既有航空工程、核动力工程、物理力学等理工科,甚至包括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教育学等人文类学科。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们深受震撼和启发。
钱老还十分关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我们要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素。”他不仅奉献于中国的科学事业,还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举办导弹技术培训班,亲自讲授物理力学等学科,带领更多的大学生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钱老一直信奉这样一点:“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全面了解了钱学森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之后,我们步入另一个展厅,深入了解钱老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历程。珍贵的照片及史料记载,钱学森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父亲“奉献社会”的思想影响了钱学森一生。同时,钱学森在总结自己一生所受到的影响最大的人时,主要列举了北师大附中的老师们,正是他们影响了钱学森后来的种种选择和人生的道路。
钱学森还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在他学习工作之余,对绘画、音乐、摄影、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有涉猎。在《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钱学森谈到:“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也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培养我的,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一排排书架铺满了两面墙,各种学科皆有,都是钱老涉猎和钻研过的书籍,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自身专业学习、钻研学问之余,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培养自己在艺术修养方面的能力,尽力做到钱钟书先生所谓的“通才”。
钱老对名利的淡然心态,也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钱学森回国后并不苛求住房条件,且要求不能脱离群众。他希望国家把荣誉分给其他人才,以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服务奉献。当我们看到墙上列举的钱老七条处事原则时,不禁深受感动,也给了我们教育和启发: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这样的心态和为人处世之道,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也发扬了一个现代学者应有的风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与楷模。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参观也进入了尾声,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慨,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动。此次参观之旅,不仅让我们更生动更全面地了解一位伟人,更让我们学到了做学问、做人的道理,由此带来的种种震撼、感动与启发,会激励我们前行,激励我们走好未来的人生。
(文、图/彭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