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犹如灯塔,风范永照后人
——记研究生部教工党支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5月11日下午,研究生部教工党支部一行17人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我们慢慢解开了老人传奇生活的面纱。
在序厅,高达9.8米的红色手稿引人眼球,升腾着的无数手稿凝聚着钱学森一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智慧之光,为祖国航天事业照亮前程。钱学森雕像位于序厅与中央圆厅之间,以高高矗立的中近程导弹为背景,铭记着 “导弹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图书馆围绕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展开,镌刻了钱老的瑰丽人生。
出类拔萃的专业建树
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钱学森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深造。钱学森敏捷的思维以及在专业领域的独到见解让导师冯·卡门赞叹不已。博士毕业后,钱学森留在美国工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助推起飞研究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在科研领域的威力到底有多大?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的一句话为我们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得知钱学森准备离美的消息后,金贝尔坚决反对放他回国,他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回国后,钱学森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在当时急需科学营养的祖国母亲。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发展直至腾飞;在中国遭受3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撤走的双重压力下,钱学森率领科学家制定了“八年四弹”的发展计划。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正如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在庆贺钱老八十五寿辰时的题词那样,他是一位真正的“科界楷模,民族英雄”。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出国深造之前,便曾向同学们坦露心声,表示学成后必定归来,为国效力。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待了二十年。在这期间,用钱老自己的话说:“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当时的美国政府在钱学森回国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但这一切丝毫阻止不了一名赤子回到祖国怀抱的急切之心,钱老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一接到获准回国的消息,钱学森归心似箭,不顾路途遥远,立即购买了三等船票回国。在1955年9月17日登船回国前,他的一席话道出了自己排除千难万险回国的初衷,为的是“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一件不购买保险的小事即是钱学森对祖国一片赤诚的写照。在美国期间,他好几次被问及存了保险没有,但钱学森一美元的保险也没有存下来,“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钱老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展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拳拳之心。在回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到生命终结,钱老一直身体力行,为了让同胞过上幸福的生活倾尽努力。
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八个大字是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授课时在黑板上写下的,这八个字既是钱老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严谨科学精神的体现。在展厅,我们见到了一份存放论文终稿的纸袋,钱学森在上面写了“Final”一词,但随即意识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将永无止境,于是又在纸袋上写上了“Nothing is final.”
除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钱学森还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学习、工作之余,他对绘画、音乐、摄影、诗歌、书法等艺术均有涉猎。在钱老看来,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三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启迪。钱学森身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才能铸就学术高峰。
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钱老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在专业领域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但殊荣的获得并未让钱老把自己当作特权阶层看待。面对权力地位,钱学森始终持有一颗淡定之心。钱老曾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面对物质待遇,钱学森始终保有一颗淡然之心。他甚至认为自己的住房条件优于与他同船回国的人而感到不安。在图书馆B1专题厅,我们看到了钱老生前的卧室场景还原,房间内没有一点奢华的摆设,一个大大的书柜、一张一米宽的床铺几乎占满了整个卧室的空间。涂元季在《科学在心,视金钱名利如浮云》中提到了钱学森的七条处事原则正是钱老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
夕阳西下,在一个半小时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动于一位科学家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我们敬佩于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钱老身上 “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进取精神和宝贵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的党员同志不断进取,并将钱学森精神的感召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挥洒激情。(文/研究生部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