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书,懂礼貌,爱生活
——记五四青年节谈心窗口特别活动“美食沙龙”
五四国际青年节来临之际,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女教授女干部联谊会五分会和研究生会女生部主办的谈心窗口特别活动“美食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会堂二楼的教工之家顺利开展。一改往日谈心窗口一对一的形式,主题为“美食沙龙暨餐桌礼仪介绍”的特别活动邀请到了虹口校区的二十余名研究生学子前来参加。我校妇工委主任张红玲老师、女教授女干部联谊会五分会的胡敏敏老师、陈林英老师、朱珊英老师以及徐文文老师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厉振仪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
厉振仪老师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四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任教一年、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任教一年以及在泰国法政大学任教一年,总计国外任教时间约七年之久。此外,厉老师曾针对不同需求为外企、民企、银行、上海文广局以及上海黄浦区党校进行过国际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的培训,还作为德国一家培训公司的培训师参与了世博礼仪培训,可谓执教经验丰富。
继本学期第一期谈心窗口中简要介绍了着装礼仪之后,厉老师此次为研究生同学们带来了餐桌礼仪、色拉制作的讲座。活动尚未开始,现场早已座无虚席,翘首期盼。
餐桌上的每道菜式都非常诱人,但如果我们进餐方式不当,这些美味随时都会成为餐桌失仪陷阱。西餐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饮食文化的舶来品,而西餐的精髓就在于其餐桌礼仪。与中餐相比,西餐礼仪的繁琐复杂可不仅仅是筷子和刀叉的区别,更是个人文化品味的体现。手拿刀叉时不应手舞足蹈,而应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刀叉送入口内。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别放在骨碟之上,刀头与叉尖相对成“八”字形摆放,刀叉朝向自己,表示尚未用完餐。如果是自助餐,虽然是自给自足,但不应像围攻巴士底狱那般蜂拥哄抢,而是应排队取菜,尤其不应插在夫妻、朋友当中取菜。为了在讲解的时候更加通俗易懂,厉老师自己带了一套全新的“教具”——餐盘刀叉,为同学们介绍餐具取拿、摆放的注意事项。其中穿插了各种幽默诙谐的示范动作,生动具体的讲解让大家在笑声中受益匪浅。
西餐用餐礼仪讲述完毕之后,厉老师又开始讲述用中餐时大家容易忽视的细节。中国乃礼仪之邦,民以食为天,用餐其实也有很多规矩。不同于西方的分食制,中国人吃饭为共食制,因而要讲究公筷公勺的使用。讲座当中,厉老师还穿插了亲身经历的趣闻轶事:到日本交流访问的时候,一日本姑娘觉得厉老师的筷子摆放方式不对,其实不然。日本的筷子造型与中国的有所区别:夹菜的一端是尖的,因而摆放时应当横放而不能对着他人;然而中国的筷子造型,夹菜的一段是圆的,另一端是方的,这也体现出国人“方圆之道”这一为人处世的妙方。
女教授女干部联谊会五分会的老师们考虑到炎热的夏天马上来临,而同学们在寝室自制色拉这样的“中式凉拌菜”也较为方便,所以将讲座的第二部分设置为现场色拉的制作与品尝。这些现场制作,离不开老师们当天清晨采购食材的辛苦和准备容器的细心。同学们一一尝试了老师亲手制作的土豆色拉、欧式油醋色拉、中式素材色拉、水果色拉,大饱口福的同时直赞美味,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迫不及待地回去自制色拉。
讲座结束之时,厉老师寄语同学们,在会读书的同时,还要爱生活,懂礼貌。不管是中西餐,进餐礼仪都要求优雅谦和,这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更应注意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文明、一种亲和力的培养,从而获得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文/研宣传部 李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