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做词义演进追踪,以中西古今做横纵比对——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碧蓉教授走进第56期博士沙龙

发布时间:2011-12-06浏览次数:1405

以“眼”做词义演进追踪,以中西古今做横纵比对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碧蓉教授走进第56期博士沙龙 

12月2日6:30,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碧蓉教授回到母校,坐客博士沙龙,以人体词语“眼”为个案,向大家介绍了她在人体词词义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紫色的围巾,浅绿的毛衣,和蔼的浅笑,黄碧蓉教授为我们带来“眼”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的16个转义,令人印象深刻。

黄教授首先介绍了她在人体词研究中的总体概况。她认为,人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之首,人体词语作为一种符号,牢牢保留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原始同一性。人体词语的语义除了跟其它普通名词的语义一样具有客观性、历时变化性、共时多义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隐喻系统性和转喻性两个方面的独特个征。

“眼”的十六个转义,推演出辐射型演变

黄教授以“眼”为个案,详细剖析了人体词的研究范式。她认为,“眼”的第一个特征为圆形的外貌特征,该特征促使人们产生相关联想,从而引起词义从基本义派生出10个转义义项,即孔或洞穴,水沸腾时泛起的气泡,砚石的眼状晕纹,孔雀羽毛末端的圆纹,植物枝条上的嫩芽,漏洞或缺点,和乐曲中的节拍等。这十个由“眼”的圆形的外貌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义项是以“眼”的基本义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放射开来而形成。

“眼”的第二个特征为视物功能特征,由其引申出六个义项,即亲见、以目监视、见证、眼力、事物的关键精要处、耳目。这六个转义义项也是采取纯辐射型的方式进行引申的。

黄教授认为,这16个转义分属于“非人实体”、“抽象事物”、“行为活动”、“计量单位”和“人”五个语义范畴。其中,“非人实体”和“抽象事物”两个语义范畴为主要范畴。黄教授认为,“眼”的缺省语义范畴为六个,即“人体构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方位”、“性质”,和“虚义范畴”。

以“眼”对“eye,取义有异

接着,黄教授对英语的“eye”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eye”的功能取象转义12个,比重为38%,与它的形貌取象转义14个44%的比重相差无几。因此,英语中“eye”的词义取象特征是形貌取象和功能取象大体相当,而不像汉语“眼”的词义具有形貌取象倾向性。这显示了民族间词义认知取象的差异性。但是,黄教授认为,只要语言以人类相同的生理基础为取象,取象结构就往往是相似的,因此,汉民族倾重“眼”的形貌特征取象,英语民族“eye”的形貌取象义也不在少数。另外,两个民族的功能取象义比重也几近持平。

以“眼”对“目”,取义有异

最后,黄教授以“眼”的同称词“目”为对象,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她认为二者的语义范畴都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非人实体、抽象事物和行为活动三个范畴,此外,两词的词义也呈现趋同性。但两词的个性特征还是比较突出的,这表现在,首先,“眼”选择较多地朝形貌特征取义的方向发展,“目”则较多地朝功能特征取义的方向发展。其次,“眼”多发展为静态词义,“目”则多发展动态词义。此外,两词有着一定程度的词义分工,有些义项不能互换。

在讲座的最后,黄教授同在场的博士生、硕士生同学进行了问答互动,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上外读博期间的体验和感悟。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选题问题,她认为,关键是要有广泛和深厚的前期学术积累,这样,在选题上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她的这些经验,让在场的同学们获益良多,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研究生部 李国宏)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