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恩之心,保持灵动优雅——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史志康教授续谈《论语》翻译

发布时间:2011-11-28浏览次数:1134

常怀感恩之心,保持灵动优雅

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史志康教授续谈《论语》翻译

11月24日晚6点半,感恩节之夜,新一期的博士沙龙迎来了史志康教授的讲座——《论语》翻译续谈。史志康教授是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此次是史老师继九月份《论语》翻译讲座后为我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带来的又一次思想与语言的盛宴,整个讲座酣畅淋漓,发人深省。

深入理解《论语》,鉴赏贯穿中西

讲座伊始,史老师表达了到他对翻译的痴迷。史老师认为,在当今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要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去,对中国经典古籍的高质量翻译尤为重要。面对现今对《论语》林林总总的解读,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辩证地理解原文,将原文吸收内化,然后再用优雅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史老师《论语》翻译的一大亮点就是每段翻译后的引申思考,这些用英文写成的赏析评论展现了史老师深厚的英文功底和独到的人生见解。

十四则翻译赏析,尊孝温故蕴其中

此次讲座史老师从《论语》中精选了十四则进行翻译解析,内容涉及孝道、治学、为人等多个方面。谈及孝道的两则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以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史老师认为孝顺绝不仅是赡养父母而已,应真诚地给予父母足够关怀与尊重,引用林语堂的话说:“疼爱子女是人之天性,关爱父母乃人之修养”。人除了吃饱穿暖外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其中包括来自他人、特别是来自子女的尊重。即使一个人已经完全独立,也应该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尽力让他们感到幸福,正如罗素所言,当一个人经历磨难羞辱,朋友纷纷离去的时候,守在身边不离不弃的就是父母。虽然人们常常在太阳冉冉升起时打开窗户,而在夕阳西下时紧闭门窗,史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像迎接朝晖一样真挚热情地接纳年迈的父母,为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关于学习,史老师详细解析了“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史老师认为学生固然应当善于提出疑问,然而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把老师传授的观念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当然,一味盲从也是不可取的。在谈到“温故而知新”时,史老师赞同培根的思想,即人类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思想家述之笔端,但他认为这并不表示这些思想就不能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用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中的话说:“它们变成了我的一部分(they have become a part of my being)”。 史老师把“知新”翻译为“feel freshly enlightened”,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每当我们学到新的知识,对旧的知识也会有更深的理解;二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进而获取更多新知识。

君子不器,追寻善美

关于为人处事之道,在谈及“君子不器”时,史老师引用蒲柏《批评论》(An Essay on Criticism)中的诗句,反对读死书(the bookful blockhead),认为人应当有“灵动的优雅”(living grace); 在谈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史老师鼓励我们既要团结关爱他人,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真才实干,卓尔不群;在谈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时,史老师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在解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时,史老师以音乐喻人,启发青年教师授课时不能仅流于美的形式,关键要做到在内容上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史老师还对“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等内容进行了翻译和赏析。

最后,史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心得,鼓励同学们多进行翻译实践,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史老师广博的知识﹑高超的专业素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谈吐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让大家意犹未尽,整场讲座在大家的掌声致谢中结束。

(文/程雪芳)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