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前辈体会,启发青年赤诚
——第35期党校学员走访上外离休老师施行
2011年11月11日下午,研究生部第35期党校第三小组成员来到虹口区上海外国语大学离休施行老师家中,走访了这位年过八旬的共产党员。通过观看录像、谈话座谈等方式,施行老师与前来走访的第三小组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将自己从青年时代起的入党历程娓娓道来,并解答了时下同学们对入党的问题和困惑,给同学们很多启发。
下午两点半,施老师热情招待了前来拜访的同学们。一落座,施老师首先将记录自己青年时代以来入党历程的光碟展示给同学们。这部纪录片式的 《六十年:我与党结下不解之缘》 用声音和图像记录了施老师入党时遭遇三次挫折的坎坷历程:自青年时代以来,施老师曾三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由于时代造成的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入党这个愿望。执着坚定的施老师赤心不改,并未因为三次受挫而丧失入党的热情和自己能够入党的信心。直到中共十二大召开后的1983年,经过施老师一再努力终于花33年完成了入党的夙愿。有人问施老师在这么漫长的入党之路中有没有动摇过,施老师坚定地回答:“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富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中国。我这一生有三‘不悔’:离开马来亚回国不悔,参军投身参加革命不悔,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悔!”
尽管历程坎坷,但是过程中不动摇、不后悔、不松懈的坚定精神和执着追求让同学们深深受到感染和启发:目前我们处于更加优越的年代和社会环境,跟施老师所遇到的困难相比,现在面临的困难再多、要求再严也都不算什么障碍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虽然与同学们年龄悬殊,但是施老师总能用幽默生动、贴近现实的诙谐语言来与大家沟通,同学们因此更能感受到施老师那份历久弥珍的拳拳爱党情。他说:“党绝对不能老化,过去有些农村党员,平均只有3颗牙齿,这还能有战斗力吗?”施老师用幽默的比喻鼓励同学们抓紧青春年华积极入党,将美好青春献给党的伟大事业。施老师说,同学们要正确看待目前党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到我党的功绩和优越性,保持对党组织正确的基本看法。结合自己在俄罗斯的实际观察和体会,施老师在中俄国情实例的对比中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大家对我党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多了理解、对党组织多了信心,进而更加坚定了入党的追求。
谈话中,施老师不仅向同学们回顾了自己的入党历程,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入党心得,更将自己那份坚定的追求入党的精神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位同学。对同学们来说,这次走访是一次形式特殊、意义非凡的珍贵党课。在聆听中,同学们仿佛跟随施老一起沐浴在党的阳光下,获得了书本中找寻不到的经验,更在品味中萌生出信心和斗志,激发出更强烈的早日成为合格的党员的炙热追求!(文/吕金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