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课题要专一,撰写课题要严谨——中东研究所孙德刚副研究员走进博士沙龙

发布时间:2011-10-20浏览次数:705

申报课题要专一 撰写课题要严谨

——中东研究所孙德刚副研究员走进博士沙龙

    孙德刚老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一名年轻的副研究员。在研究所5年,是国际关系学科的“科研新星”,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10月18日晚6点半,孙德刚副研究员走进上外第49期博士沙龙,就如何申报和撰写课题,与到场的硕博士生进行交流。此时,上外图书馆六楼报告厅,120人的位置座无虚席,而过道里更是挤满了同学。窗外秋风习习,而窗内思想交流的火花正热。

科研是乘法,快乐做科研

讲座伊始,孙老师便问了在场同学一个问题,教学和科研哪个“回报”更大。在孙老师看来,“教学是加法,科研是乘法”。教学对青年教师的提高像捡拾豆子,尽管每次都会有收获,但学术方面提高较慢。与教学相比,科研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对教师的学术则是跳跃式提高。

而进行科学研究也有顺序,孙老师提出十二个步骤,即调研、定选题、提出方案、填写申请书、调查、收集资料、撰写课题、发表中期研究成果、结项、最终出版、申奖,以及申报新的课题。12个步骤看似繁杂,孙老师却繁中寻乐。孙老师说,“在探究学问中,解决一个问题后,会发现新的问题。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探寻”。只在此快乐循环中,才能在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专心一领域,多年勤耕耘

在孙老师看来,申报和撰写课题最重要的是获得学术训练,享受学术自由,产生创造的火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科研中享受快乐。而一位科研工作者一旦在某个领域做了课题,则今后便聚焦在此领域,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申报和撰写课题,不要前期挖这口井,后期挖那口井。在新老课题中,既要有区别又有联系,才是课题”, 孙老师调侃道,“我在做课题时,很怕,怕自己突然死去,而无法将我的思想完全展现出来。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思想是永恒的。所以,选择和申报课题尽量三至五年内勿分心,而需长期关注一个问题”。

与专心一领域做研究类似,孙老师认为,课题的研究方法也要专一,并非越多越好。如把研究方法比作手电筒,则在科学研究中“手电筒一人一个即可”,不可贪多。目前,实地考察的方法、跨学科的方法比较盛行,但即使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中,也勿牵强或贪恋诸多方法,而要确定主要的研究方法,具备主体意识。

国情出发定问题,吸引眼球定题目

如何在诸多的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研究的问题和确定的题目是关键。一个好的课题是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统一,是学和术的结合,更是存在的现实与超前的思维的统一体。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更多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当下最热的问题,并非最值得研究,而那些曾经不被主张研究,或关注较少的问题,经过时间的沉淀,却会转变为值得研究的课题。所以,孙老师认为,确定课题“既要跟着现实,又要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走在政策的前列,会更前沿”。此外,课题的标题要醒目,需新、奇、特,才更易申报成功。

而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便是文献综述。一个合格的文献综述应是先前权威学者的研究思想的精华,是中外学者思想的交汇,更是对该领域各派思想的梳理和归纳。孙老师告诉大家:“通过文献梳理要让评审专家看出,我们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巨人虽高,但你只要站在其肩上肯定比他高。”孙老师将一些优秀的文献综述给同学们作了评点,也指引了同学们今后学习和科研的方向。

而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出书结项问题,孙老师则认为,书稿不易轻易出版,更应多方审视,精益求精。“学界最宝贵的财富是荣誉,出书不急。在出书前,更应邀请同行、专家、学生等查看书稿,提出建议。万不可等书出版后,作者再发现问题,那时为时已晚。”

孙德刚副研究员作为我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代表,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专著2本、译著1本(合译),完成省部级和国家课题2项,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2项、委托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自下而上,层层申报;扎实的研究基础;规范的行文”是孙老师最后送给当场的硕博士生的箴言。之后,在场硕博士生就课题申报、撰写及博士生阶段学习的相关问题和孙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沙龙在师生的交流中告以结束。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