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外-浙大联合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1-10-17浏览次数:1022

复旦-上外-浙大联合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

2011年10月16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的2011年“复旦-上外-浙大联合博士生论坛之外文篇”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文韵·言律·译思”为主题,旨在搭建复旦、上外和浙大三校的学术交流桥梁、为各校硕、博士提供施展才华、求学创新的舞台,加强三校的学术交流及文化传播。我校研究生部副主任黄震宇、张绍铎老师、培养办主任徐秋园老师、学管办副主任周莉老师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的开幕式。

根据三校学院专业特色,论坛分语言学专场、文学专场、翻译专场。每个专场都由研究生作主题发言,由与会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论文进行点评,并欢迎在场研究生参与讨论。本届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复旦、上外和浙大的数名教授进行点评,吸引了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异彩纷呈,反响热烈。

16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罗英华老师首先致辞。复旦博士论坛传承已久,举办场次已逾70场,累计参加人数超过9000人次,收到投稿论文总数近3000篇之多。此次外文篇论坛三校携手合作,共收到56份高质量的硕博士生投稿论文,这对于促进三校研究生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张绍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何辉斌以及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院长褚孝泉教授纷纷寄语在座的硕、博士研究生: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意在笔先。

之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系主任梁欣荣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刘海涛教授就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展开了精彩的演讲。梁欣荣副教授就《雁门集》、《萨都剌-春日登北固多景楼》进行了文本分析,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他希望研究生不要被狭窄的学术观点所困,造成研究视角的狭隘和偏激;也不能盲目崇拜理论,而是要主动探究现象背后所包含的特殊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创新机制、保持创新活力。刘海涛教授则以“依存关系”为切入点,从数据密集型的角度,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语言进行分类描写,对“语言学是一门先进的科学”进行了有力的阐述。两位教授的主题发言相得益彰,振奋人心,以巧妙的切入点为各位研究生指点学术迷津。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分会场讨论的环节。语言学分会场中,一等奖获得者上外博士生范立珂的论文《“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探析》引起了在场教授和研究生的浓厚兴趣。文本从句法、语义条件交叉对立,结合路径图式的认知动因,联结和贯穿句法、语义的内在制约因素,对“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进行了精彩阐述,上外徐海铭教授和浙大梁君英教授对该文也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和指导。文学分会场,上外胡娟娟同学在《<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及其经典化建构》这篇论文中,以《简·爱》在我国20实际的机遇为核心,对该小说经典地位建构、解构和重构背后的时代文化原因进行了阐述;申圆同学围绕“景观”概念,探讨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小说《星期六》中的伦敦映像。分别来自上外、浙大的李维屏与何辉斌两位教授对论文作出了批评性的评价,引领同学们从多维视角下进行理论思索。翻译学分会场,上外王峰继去年在博士论坛上宣读论文后,今年再创佳绩,提交的《基于语料库的译本文体研究——以<木兰辞>五种译本为例》,在调查大量语料库材料的基础上,从篇章、句子、词汇不同层面对《木兰辞》译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上外张健和复旦蔡基刚两位教授的高度赞赏和中肯建议。

闭幕式上,上外英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维屏教授就硕、博生治学态度及论文写作进行了主题发言,教导学生要拓展研究领域,重点突破,努力掌握学术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我校徐海铭教授、张健教授身边也都围满了慕名前来请教、学习的研究生同学们。

复旦大学博士论坛秉承优良传统,已走过六年光阴。本届论坛由上外、复旦和浙大联合举办,预示了三校外语学术交流的新开端和博士论坛的精品化。

(研究生部)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