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康教授纵论《论语》翻译

发布时间:2011-10-10浏览次数:1460

史志康教授纵论《论语》翻译

9月29日晚6:30,博士沙龙在上外虹口校区图书馆606室如期举行。本期沙龙由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史志康教授担任主讲,与众多硕﹑博士同学和青年教师分享自己对《论语》翻译的所思所感。

讲座初始,史老师首先谈及孔子浑融深微的思想境界: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显,他的反骨是隐,气象万千;孔子的蕴藉是显,激烈是隐;和悦之气是显,杀伐之气是隐,而又能相生相成,故而孔子的世界水深浪阔,蓄得了鱼龙。孔子思想的多样性,与莎士比亚复杂﹑深远﹑广博的精神气韵具有契合之处。史老师借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的名句指出,面对孔子不拘一格的思想架构,译者应对其观点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否则人云亦云只会使阐释沦为黯淡的余烬,不会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其后,史老师结合《论语》翻译中的具体实例,通过文学之维,对《论语》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在言及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理解时,史老师认为孔子首先强调了学而勤思﹑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这与培根在《谈读书》中所提出的“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另外,史老师认为孔子在此说所的“友”是指心意相投的朋友(congenial friends),而书籍正是能使人怡然自乐的挚友,正如杨绛在《读书苦乐》中所说的那样,翻开一页书,便如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别有天地日月,乐以忘言;“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言明了孔子眼中“君子”的标准,即君子不应对名望汲汲以求,而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赢得自己的声誉,因不为人知而感到愠怒的人罹患了罗素在《走向幸福》中所说的“受迫害妄想症”(Persecution Mania),实则别人只是更加关注自己,并非想要加害于他。因而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在解读“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之异乎人之求之与!”时,史老师认为孔子在此着眼于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智慧,强调君子应恪守中庸之道,切勿步入极端。这种思想与《汉姆雷特》中波罗涅斯对儿子雷欧提斯的叮嘱遥相呼应:“你有什么思想不要说出口,不合时宜的思想更不可见诸实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然而过犹不及,譬如在美国诗人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Edwin Arlinton Robinson)的《理查·考利》(Richard Cory)一诗中,诗歌的主人公虽具有高贵的出身﹑良好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但表面的温文尔雅一旦成为自我压抑的掩饰,也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孔子温良恭俭让的背后掩藏着反骨的个性,谦和并不意味着个性的丧失。

此外,史老师还对“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欤?”,“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句进行了翻译及赏析。

主讲人独到的见解﹑缜密的逻辑﹑广阔的视野﹑幽默的言谈激发了在座师生的互动热情,讲座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学习和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史老师交流探讨。史老师的《论语》翻译,绝非一种文字转换,而是中西思想精华的交流,是一场思想的饕餮盛宴。本期沙龙虽已结束,但史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似乎才刚刚开始。

(文/申圆 欧阳美和)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