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术沙龙之
类别、联系与研究的思路—兼谈语法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
5月24日晚,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硕士生导师吴春相副教授在虹口校区2号楼620教室做了一场题为“类别、联系与研究的思路—兼谈语法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属于语言学专业的传统学术项目——学术沙龙系列之一,几十年来,语言学教研部一直保持这个优良传统,让师生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切磋学术。本次讲座也吸引了相邻专业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前来,共同聆听吴老师在语言学论文写作思路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吴老师从事语法研究多年,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讲座一开始,吴老师就指出,本次报告是结合自己的体会,重点讲述与分类相关的语法研究思路问题,同时可以折射出语法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紧接着,他向即将开题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确定研究对象后,对其怎样才算作研究得清楚?2、研究的起点是什么?以语法学的论文为例,吴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和价值的研究对象,指出要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共时的内部构成、外部联系及历时三个方面对对象进行立体型研究。而研究的起点则要根据语言研究任务和语言研究发展历程来向内探讨,并指出一分为二是辨证的分析方式,是基本的解决方法,可以把研究做到非此即彼的清晰程度。至此,可以说为在座学生初步打开了思路。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吴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论文,并以之为范例,具体讲解与分类相关的语法研究思路。从研究对象的确定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再到整个研究的创新点等等,吴老师都作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类”方面有着精辟的见解,提出“深入分类是深入研究的一种表现;结合形式进行分类,分类目的是为了寻找各类联系”。在整个讲述中,他通过穿插实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讲座的最后,吴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点体会,如:封闭性、系统性的研究对象较有价值;要以内部分析为起点;注意分类的深入及结合形式进行分类;寻找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等等。吴老师还特别指出,语法研究最好有连贯性。他幽默地说:“做研究就像挖矿,不能挖了一点就走,要继续挖,可能会发现更多,甚至还会有附加矿” 。
讲座中,吴老师旁征博引,用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他独特的见解、精辟的理论博得了阵阵掌声。为照顾前来旁听的汉国教学生,吴老师还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作为一名语言学者,吴老师在讲座中处处体现出他语言的严谨性,在其论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如运用图表、模型等来形式化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直观性。此次讲座正值语言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开题之际,使在座学子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语法研究的高度,令众多学子受益匪浅,为他们写出更优质的论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文/ 董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