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重要,还是心理健康重要?5月5日,著名心理学教授卢家楣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校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给上外研究生作了题为“调节心理,成就事业”的学术报告。作为“爱未来”上外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讲座之一,报告将前沿理论和国内外心理调节典型案例相结合,给身处求学、交友、求职过程中的研究生送来一份新鲜及时的“心灵鸡汤”。
卢家楣教授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不过他的报告并非单纯围绕理论,两个对比强烈的案例拉开报告的序幕――2006年5月16日,中国某知名高校新闻学院一位40岁女博士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跳楼身亡;就在同一天,浙江一名从小失去双手的硕士考上了北大的博士。“一个是品学兼优的高级人才,内心却如此脆弱,另一个袖管空空,却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卢教授告诫各位同学,学习、生活、求职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这时学会运用心理调节改变心理状态、把它调节到最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22岁就身患全身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在全身只剩下三根能动的手指的情况下,仍然勇于攀登物理学宇宙起源这一科学高峰?为什么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面对鼻癌这一二次打击时,仍然笑对人生?而又是为什么有些人因为一盘象棋、一根香烟、一句玩笑话就酿成惨祸?卢教授称归根结底是认知评价系统不同,或者说观念不同,同样85分的考试成绩不同个体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开心不已,有的人说不定郁郁寡欢。“不是事件导致了后果,而是个体看待事件的观念导致了后果。”
总结心理调节的方法,卢教授指出个体首先要尝试换角度看问题,他援引聋人舞蹈演员邰丽华对于自己残疾的评价――耳聋并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表现。换个角度认识自己,换个角度也可以用在理解别人上。面对广大青年学子,卢教授特别告诫青年切忌为了“小事”就上升到人格、尊严。看事情不能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夸大化,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全面否定自我,不要因为别人一个错误就对其全盘否定。“不要总认为别人‘应该’、‘必须’怎样,从小书本交给我们的都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但客观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社会上有太多非逻辑、非理论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与此同时,卢教授强调外部引导也非常重要,身边的同学、家人如果进行适当引导,让个体的情绪得以宣泄,也能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当然,心理调节除了避免矛盾激化,根据卢教授的总结,它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易为他人所悦纳,有利于激发个体发挥潜能,最终更好地把握人生。说到此处,卢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以及国内外多项最新的心理研究发现――人在愉快时可以记忆220句英语,心情糟糕时只能记44句;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人生气时腰围会增粗一倍;胃溃疡不是身体疾病,而是身心疾病,与人在焦虑的情绪下分泌过多胃液有关。
“心理调节关系人的一生,只有播种行为才能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才能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才能收获命运。”最后,卢教授勉励各位研究生同学将挫折看成是迈向成功的洗礼,主动调节心理,把握人生航程,成就精彩人生。(文/研究会宣传部 唐闻佳)
| |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