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自强之路――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黄钰霞同学

发布时间:2010-05-18浏览次数:655


逆境中的自强之路

――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黄钰霞同学

“钰,坚硬的金属;霞,天空云彩受日光的斜射而呈现的光彩。如果人的名字要有意义,它终将和生命交相辉映,即便普通,也应该有别样的精彩。”这是英语专业研一的黄钰霞同学日志中的一段话,简单朴实的话语,彰显了她那颗善良纯粹、坚强自信的心。前不久,她荣获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颁发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黄钰霞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孩子,平凡却不普通。入学以来,她走过了一条逆境中的自强之路,这条路,让人感动。

黄钰霞,来自福建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她对贫穷却心怀感恩,“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不让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父母失望,她从小就很争气,很刻苦。从农村到都市,带着亲人的嘱托走进上外,她坚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入学她便申请了助学贷款,并获得“张乃新奖学金”。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各种奖助学金,她从大二开始完全实现经济独立,大大减轻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在她为自己的成长自豪的同时,学校也肯定了她的努力,先后授予她“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自立奋进奖学金二等奖”。专业学习方面,她也曾因自己基础不如其他同学而自卑气馁,但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和学习方法,在不懈努力中不断进步。每学期的校综合奖学金,大四的英语专业八级优秀证书和最终的公费研究生保送通知书,这些都是大学四年,她向父母,向自己交出的自豪答卷。

这或许是一段普通的求学经历,但对黄钰霞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因为在这过程中她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毕业时,她没有一心只求个人发展,而是做了一个在众人看来很“傻”的决定――去西部支教一年。这一决定,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父母也不支持。然而她丝毫没有动摇,毅然地踏上了支教的旅程。

“背上行囊,带着我的学识,让最有价值的青春到该去的地方挥洒,烙下不悔的印记。也在这个过于物化的时代,为自己的赤子之心寻找一片净土,传递感动也收获感动。”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黄钰霞走进云南农村的支教小学时,破旧不堪的教室,纯朴求知的大眼睛,想象中的这些都没有出现。种满橡胶树的边境小镇,因其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成为另一种意义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那她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知道自始至终的坚持有多难。她曾跟着学生走了八个小时的山路回家,深刻体验超乎想象的艰难求学路;她也曾跟着班主任到各个寨子里劝说学生返校,亲眼目睹酗酒赌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

在那里,黄钰霞看到了边疆教育的特殊困难,虽然国家有过承诺,但这里实在太偏远,仍有不少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她深知凭借自己的微博之力不能彻底改变什么,但她尝试着去做点什么。她向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求助,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动员全体上外英语学院师生为孩子们捐款,成立了上外英华奖助学金。她在班级日志里告诉孩子们:“助学金并不是教你们以穷为荣,以哭穷谋生。人穷志不能短。给你助学金,是因为我们感动于你的努力你的执着,我们愿意支持你继续往前走,哪怕你最终走得并不远。希望我们的帮助能给你送去一点温暖,更希望你能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其他人。”除了经济帮助,黄钰霞还组织了结对活动,让身边的同学朋友用文字传达对孩子们的精神支持和诚挚祝福。最后,参与结对的上外学子还自发组织暑假实践活动,实现看望孩子们的诺言。

“我很平凡, 坚强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是我对‘自强’的理解。支教过程中感受到的鼓励与赞许,让我相信,在这个追求物质享受的年代,每个人内心深处仍向往着最纯真坚韧的精神力量。如果能将这种精神广泛传播,让每个人坚持梦想、奋力拼搏,为这个世界添加一份美好,那么,我们将平凡而不平庸。”

20098月,黄钰霞结束支教,返回上外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上课、自习……回归校园的她又成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但她不曾忘记离开时对云南支教学校的老师说过,她会带着责任回到上外。这份责任,激励她一直努力地前行……(文/研究生部 陶佳苹)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