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航老师与我校师生分享“哈佛之行”

发布时间:2010-11-05浏览次数:1470


博士沙龙第22期:曹航老师与我校师生分享“哈佛之行”

112日研究生部在虹口校区图书馆如期举办了第22期博士沙龙。我校部分青年教师、访问学者及硕博士生近百人聚集606室报告厅,期待着曹航老师与我们分享一个中国学人的哈佛之行。

曹航老师是我校法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曾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科研奖,主讲教师,和上外二级学术骨干等荣誉。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古英语文学,尤诗歌,工乔叟。2009年以富布莱特研究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英语系从事乔叟研究,20106月回国。此行归来,他与研究生同学分享一个学人的感悟。

曹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名校哈佛的照片,并一一给予详细解说。从哈佛大学不起眼的学校正门到这个小门后的大世界,从学校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大厅到纪念二战中牺牲的哈佛学子而建造的教堂,从哈佛的图书馆、教学楼、校内演奏乐器的学生们到建校三百周年时中国学者捐赠的汉白玉龟驼碑雕塑、生活区、马萨诸塞大道等等。能亲自步入哈佛殿堂的人很少,曹航老师这番图文并茂的讲述和丰富的生活轶事让向往哈佛的学子们对它有了更生动、深刻的了解。

接下来,曹老师谈到了自己在哈佛一年多时间的五点感想。

1、关于好与坏,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曹老师认为好与坏是相对的。学术研究探讨可以各抒己见,但学术观点差异与人际关系处理无关。学术研究令人产生问题意识,我们应不断自我调整,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或是拘泥于小节,否则自己就成了问题本身。真正著名的世界级大学者心态很宽容,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尊重人和怎样尊重人。对于他人的学术观点,应从整体上把握,吸取他人的合理之处为我所用,而非拘泥于某一个细节。当对方的学术观点完全不适合自己时,可以摒弃而不是随声附和或搜肠刮肚的思考。拘泥于他人细节会压榨自身的思考空间。我们不应该用他人的理论、意识形态来覆盖自己的思想,而应吸取有益之处,优化自身学术体系。另外,不要总觉得名家高不可攀,最好的尊重就是把他视为平等的,直抒己见,不要有所隐瞒。

3、关于思辨。曹老师提出真正的思辨应该是大脑与心灵的结合,人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化身,因此,不要抓住小地方不放,思辨也要用对地方。

4、科研中的实事求是。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曹老师认为逻辑使人“物化”。但是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也大多会通过参与音乐、体育活动来调整内心。因此他倡导大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5、学者的自我定位。曹老师认为人的研究领域应与爱好联系起来,而不是功利的。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深入研究,并滋润生活与内心。不要老想着学问为自己带来功名利益,要知道:学问、文化在贫穷的时代就诞生了。

在互动环节,曹老师还补充讲述了一些内容。比如:哈佛学生注重参加音乐、体育活动。学生们普遍会一至两种乐器,甚至更多。他们勤于锻炼身体,并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与国内差别很大,发人深省。另外,曹老师对判断英语的好坏还有一套独特的论述,即:英语的好坏取决于对变体的适应能力。看得懂、听得懂,比自己说得好和写得好更为重要。

曹老师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冒出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语,引发了大家的普遍共鸣。师生们分别就怎么进入哈佛等国外名校学习,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定位,国外的英语教学与国内的区别,怎样让科研滋润内心等问题踊跃提问。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和互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