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博士生论坛”成功举行
2010年11月7日至8日,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外文学院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研究生会、外文学院研究生团学联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协办的第六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博士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文本・语境・历史”为主题,旨在搭建复旦和上外两校的学术交流桥梁、为硕博士提供展现才华、争鸣思想的舞台,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在研究生中营造求真、创新的科研氛围。
根据两校学院专业特色,论坛主体分为语言学专场、文学专场、翻译专场及小语种专场,涵盖了英、法、德、日、韩等多个语种。每个专场都由研究生作主题发言,由与会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论文进行点评,并欢迎在场研究生参与讨论。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复旦、上外和沪上其他高校200余位教授及硕、博士研究生,反响热烈。
在7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工作部副主任楚永全老师首先致辞。复旦博士论坛传承已久,举办场次已逾70场,累计参加人数超过9000人次,收到投稿论文总数达2800多篇。此次两校携手合作,对于促进两校研究生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黄震宇老师在发言中表示,博士生教育是学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因此博士生更要广博知识、勇于提问,提高研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造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最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院长褚孝泉教授寄语在座的硕、博士研究生:要回归学术之真谛、探索世界之前沿,从求知欲出发,切莫以功利性的目的做研究。
之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曲卫国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培训部主任梅德明教授就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展开了精彩的演讲。曲卫国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谈谈学术研究中的熟视无睹现象--以跨文化研究为例》,他希望研究生不要被固有的学术理论所困,造成研究视角的狭隘和偏激;更不能盲目崇拜理论,而是要主动探究现象背后所包含的特殊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创新机制、保持创新活力。梅德明教授则以《语言大设计之研究》为题,跳出语言学的束缚,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对语言源于道这一哲学思想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两位教授的演讲立意高远、相得益彰,为各位研究生开启了学术的“众妙之门”。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分会场讨论的环节,各会场都座无虚席。在主题发言中,发言人除概述其论文内容外,还介绍了选题初衷、论文撰写过程及相关课题研究。这使得观众不仅了解了发言人的论文内容,更把握了其论文的研究思路,确保了后续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在小语种专场,上外德语专业博士生张焱的论文《历史的碎片――海因小说<征服土地>中的历史书写评析》引起了在场教授和研究生的浓厚兴趣。文本描写的是二战后德国一个被驱逐者历经艰辛、重创新生活的故事,大家就其中的身份归属、家乡与异乡、移民命运的循环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翻译专场中,上外王峰同学在《关联――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洽洽融合》这篇论文中,针对目前国内学界对归化和异化研究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在研究归化和异化问题时应分层次讨论的观点,得到了吴刚老师与何刚强老师两位点评教授的较高的评价。
专家教授的点评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来自复旦和上外的多位知名教授对参会研究生的论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涵盖面从论题的选择、展开的角度,直至学术语言的使用、个别词语的翻译。教授们这种以小见大、杯水波澜式的提点,给在座的硕、博士研究生带来了多层次的启迪。例如,上外梅德明教授对语言学分会场的点评,具体到实际建模中所遇到的问题、样本的选取及其有效度的评估。休会的间隙,两校研究生争相与梅教授合影留念,梅教授也亲切地表示他非常愿意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交流。除此之外,上外德语专业博士生导师谢建文教授、英语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虞建华教授、高翻学院吴刚副教授身边也都围满了前来请教和交流的同学。
复旦大学博士论坛秉承优良传统,走过五载光辉历程。本届由复旦上外联合举办的论坛,为这一优秀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两校今后更密切、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