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联合与博士生畅谈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11月9日晚18:30,我校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王联合副研究员做客第23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图书馆604会议室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以“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为题的精彩报告。许多国际关系专业的同学、老师和对当今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热心关注的同学们早早等候在会场,等待讲座开始。
王联合副研究员是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在美国问题研究和中美关系领域中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曾出版《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沿革与外交影响》等学术专著。
讲座开始,王联合老师告诉大家,研究生部给了他两个选题,让他选择其一作为讲座主题。一个是谈治学的心得与感悟,另一个则是他所研究的领域。他幽默而又谦虚地用国际关系学的知识来阐述自己没有选择第一个主题的原因:“基辛格曾经说过,外交是一门艺术。其实,治学也是门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不见得我的心得对所有人有用,因此我选择了‘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来和大家交流。”
在讲座中,王老师首先谈到了中美关系的现状以及能源在中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王老师认为,自1978年来,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能源的需求,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需求不断上升,中国的能源外交已触动美国的神经,特别是中国在西亚、非洲、里海、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已进入美国所界定的政治敏感地区。而对于在2009年4月中俄之间的所签订的石油领域战略合作协议,美国更是认为这是中俄联手在地缘政治和国际体系结构上对美国的挑战。
对于能源在中美关系中的影响因子,学界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对于这一现状,王老师从能源的勘探开发、运输通道及能源的替代领域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中美之间的合作和竞争。首先,在能源的勘探开发上,中美之间产生摩擦的可能最大,以现实主义的竞争关系为主。中国进入海外开发的时间较晚,在一些相对成熟的国家开发能力饱和及秩序稳定后,只能进入一些较不稳定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与美国敌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能源管道的铺设,也使得美国在中亚不敢放松警惕,其对冲中国的政策不言而喻。在运输通道层面,王老师认为中美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有93%的进口石油是经海上运输的,在这其中,又有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这一通道的,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控制了马六甲,就遏制了中国,两国关系以竞争为主。虽然目前美国的海上武装力量在这一海域仍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马六甲一带的海域并不安宁,海盗、浅滩和相对拥挤等困扰海上运输的因素则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运输通道层面还涵盖生态安全问题,燃油泄露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仍需要中美之间的合作。在能源的替代领域,王老师认为中美两国都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国,目前两国合作已经具有了机制化的形式,在这一层面上两国实现合作的希望很大。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王老师结合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对中美之间能源合作做了总结和展望。王老师认为中美两国的能源需求都是对外依赖型的,导致两国之间冲突与共同利益的交织。一方面,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地位上升,使得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体制的运作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政策也迫使美国不得不权衡利弊。对于中美之间如何应对能源领域的挑战问题,王老师认为中国应该在整体的外交政策下做出调整,以有利于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
讲座结束后,王老师与在场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针对大家提出的关于新能源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一做以解答。通过交流,参加沙龙的青年老师和研究生们,不仅对当下交织着能源问题的中美关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对当今国际关系学科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最后第23期博士沙龙在大家对王老师的感谢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