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外交智慧
――王��生大使与研究生畅谈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11月15日下午三时,虹口校区图书馆604会议室座无虚席,研究生们在期待中迎来了本场讲座的主讲嘉宾――中国前APEC高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大使。这场讲座由研究生部主办,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协办。报告由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老师主持,国关院总支书记武心波教授也出席了下午的讲座。
王�飞�大使在讲座的开始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中美共治”这一提法究竟有没有可行性?中国的身份与发达国家是不是正在趋同?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政策在新形势下还该不该继续提倡?
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同学们一起跟随王大使进入到他引人入胜的讲演中去。首先,针对当前的国际现状,王大使认为美国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超级大国,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和以前相比,采取了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这都是美国实力有所衰减的表现,法国总统萨科奇也提出现在是一个相对大国的时代。但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美国的相对衰落并不代表美国就不是世界大国了,这只是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差距相对变得小了。而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则应该成为中国外交的旗帜。
讲到中国,王大使很自然地就说起了“中国模式”,他说他自己并不认同有“中国模式”,如果说有,那也是吸取了华盛顿共识中的以及其他有利于各国发展的一些思想所成就的。对于中国实力上升所引起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王大使认为这同时也导致了日本和欧盟等国改变了对美国依赖的外交政策。
“不仅是中国的迅速成长改变了世界格局,金砖四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也逐步得到提升。”在看待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地位的改变方面,王大使提到了1981年召开的坎昆会议。当时他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对那次会议王大使感受很深,他认为坎昆会议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从那时起,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就越来越高,而今天的二十国集团也是延续了这一对话的机制。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所说的“西方充满担忧,东方满怀希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奥巴马外交新政中所希望建立的“多伙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影响了世界格局。
讲到这里,王大使又同时指出,我们不能对当今国际形势过于乐观。虽然奥巴马也说过自己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的总统,但“多伙伴关系”并不代表美国认为现在是一个多极化的时代。美国在选择朋友时依然会有亲疏,会有“同心圆”。
而对于中国,王大使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地认识自己,不要被西方媒体和一些国内舆论所引导。针对一些媒体将某些国家的政变比作中国后院的失火,王大使认为中国从没有什么后院国家,更不会有什么失火之说。至于说中国已处在西方包围之中这样的言论,王大使讲到他曾经长期担任过有关印度事务的外交官,他并不认为印度和中国之间有西方媒体所炒作的如此之大的矛盾;而在亚太地区,中国也并不排斥美国的介入。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之后,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王大使又和同学们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热烈交流,王大使语重心长地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的嘱托:“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而且要有忧患意识。不管是讲话还是做学问,都要有事实,有根据。少一点高歌猛进的轻狂,多一点你和我的和谐。”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王大使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经验与智慧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其缜密的思辨、风趣的演讲很难让我们将王大使与八十多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讲座在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与掌声中很快就接近了尾声,但同学们在讲座中所收获的认识和思想却会被大家持久地珍藏。(研究生部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