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12日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 翻译专场B

发布时间:2014-06-09浏览次数:423

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

上外博士沙龙(第146期)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 翻译专场B

时 间:2014612日(周四)晚1830—20:30

地 点虹口校区1号楼102-104室

主讲人:戴玉霞、岳中生、石春让、苏蕊 博士生

点评人:  肖维青 教授 

内容简介:

戴玉霞: 本研究以和合翻译理论为观照对苏轼诗词英译状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和合翻译理论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与翻译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翻译模式,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有很多的内涵可以开发。此外,对于苏轼诗词英译研究而言,经调查发现,目前尚没有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和研究专著,研究资料十分匮乏。有鉴于此,本研究力争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首先在理论上对和合翻译理论尝试性地建构新的模式;其次,在实践上通过对苏轼诗词英译的对比研究来验证这个模式的效能性。一方面期待对这个理论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苏轼诗词的英译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铺垫。

岳中生: 翻译研究历经语言学途径、多学科途径、文化途径、后语言学途径的多重转向,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顺应当今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生态翻译学基于自然生态与翻译生态的类似同构建立生态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呈现出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论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态翻译“十论”构建翻译批评体系,以体系构建要素的厘定和体系的批评实践效用为核心研究内容。生态翻译批评是圆形批评,即凸显“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生态理念的环形批评;批评体系的构建要素包括批评环境、批评主体、批评参照系、批评客体、批评产品、批评产品消费者等;生态翻译批评可以开展译内批评或译外批评、局部批评或整体综观批评,对于译境、译论、译者、译本、译事批评等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石春让: 本研究拟以现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支撑框架,以国内外最新发表的英汉科技新闻特写语篇为语料,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维度探讨英汉科技新闻特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表现出的隐喻的异同,并对比描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样态的隐喻,以及这些隐喻的认知机理问题。

苏蕊: 《圣经》汉译中所涉因素众多,读者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对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出身背景、文化水平、理解能力、读经目的等因素的观照决定了《圣经》的中文译本群现象。论文从两个典型的、比较流行的译本(“官话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实际的翻译操作的对比出发,揭示两译本观照读者的翻译行为,并通过西方文艺批评视阈的读者观以及德国功能理论的翻译目的观为《圣经》汉译中的读者观照寻求理论支持。共时的译本对比和历时的汉译史回顾有助于揭示译本群出现的原因,为进一步探求宗教文本的翻译问题奠定基础。

点评人简介:

肖维青,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学术骨干。近年在《中国翻译》、《学术界》、《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独立撰写学术专著两部,独立编撰翻译教材两部,译著四部。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一项,合作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两项。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   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   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   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 上外博士沙龙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