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5日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文学专场

发布时间:2014-05-09浏览次数:508

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

上外博士沙龙 (137期)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分享会:文学专场

时 间:2014515日(周四) 1830—20:30

地 点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

主讲人:丁文莉、杨东、牛振宇、申玉革博士生

点评人: 周敏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丁文莉: 本论文通过分析当代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詹姆斯·韦尔奇、路易斯·厄德里克和杰拉德·维兹诺小说中塑造的恶作剧者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印第安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恶作剧者原型的借鉴和重塑。论文认为,将传统文化中的恶作剧者移植到当代美国社会语境,强调其矛盾、灵活多变等特征,体现了作家面对传统与主流文化时采取的融合态度,唯有像传统恶作剧者那样在两个世界间平衡、调停、周旋,当代印第安人及其文化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杨东:罗斯后期小说创作向新现实主义回归,既是作家自身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等因素影响下的自我突破,也是小说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小说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主义传统。罗斯以现实主义作家身份进入美国文坛,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艺术的发展证明小说必须连接社会现实,一定的叙事技巧组织可以为小说增添讲故事和反映现实的艺术效果。总之,罗斯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呈现了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深度转向:关注现实、道德批评和反思历史。

牛振宇:史蒂文森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著名的新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为其赢得了文学史上的美誉。史蒂文森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是1883年发表的《金银岛》。1886年后,他以自身苏格兰文化为背景,创作一系列“苏格兰小说”,如《诱拐》等。1888年,史蒂文森开始在南太平洋游历,并创作“南太平洋系列”小说,其中《退潮》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史蒂文森早期新浪漫主义作品、中期苏格兰小说、与晚期南太平洋作品之间有很多继承与相似之处,但是这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都包含着对殖民主义的体现与反思。为了讨论这些相似却不同之处,探讨史蒂文森小说艺术发展演变过程,本文试图从后殖民角度对其第一部成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金银岛》、以《诱拐》为代表的苏格兰小说,以及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退潮》进行研究,讨论了史蒂文森在这三部不同类型小说中对殖民主义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申玉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史的追溯,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理论,即读者、宇宙、作家和作品,探究莎诗经典化历程中文学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化的外部成因;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其多样化中蕴含的统一性, 揭示莎诗经典化的内部成因;历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对莎士比亚经典化的历程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能够丰富和充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方面的欠缺,发掘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普遍意义。

点评人简介:

周敏,英美文学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客座教授, 河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新媒介文论学会理事、国际美学会会员、国际媒介生态学学会会员。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国内外出版 The Transcription of Identities: A Study of V. S. Naipaul's Postcolonial Writing、《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等学术专著。近年来主持的省部级以上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在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1、在研)、新闻出版署“经典外译”项目(2010、结项)、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2009、结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08、结项)、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项目(2008、在研)等。学术研究之外,擅长会议口译,曾为包括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得主访华活动、联合国计划发展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博会、国际博协大

会等担任同声传译、交替口译译员。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   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   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   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外博士沙龙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