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上外博士沙龙的活动也陆续起航。3月7日晚六点半,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楼604会议厅,第217期博士沙龙开讲。本次沙龙有幸邀请到留学牛津归来的林作帅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英伦旅居生活。
林作帅老师200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师从冯庆华教授,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出访英伦,在牛津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语篇分析和英语文体学,爱好散文与诗歌创作等。
本次沙龙,林老师围绕“海外留学分享”这一主题,从访学前、访学中与访学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英伦旅居生活。首先,在访学之前,必须要拿到国外院校的邀请函(offer)。这一步看似简单,但有些学校的offer并不容易到手。有很多同学甚至教授,始终无法申请到offer,也就无法继续填写留学信息。因此,当你决定出国访学,必须先有offer,并且申请工作要提前一至两年。林老师强调,申请信的内容,要按照西方人喜欢的风格来,即做到谦虚、诚实、不写与专业无关的内容、生活化、生动活泼(幽默)。申请信可以写访学对你的意义,写所选择的专业对你人生的影响,还可以写对未来的期望等等,要有真情实感,语言要地道。
在拿到offer后,林老师很快便着手准备,研究了许多有关英国历史和文学的书籍,这也是为访学生活打好基础的重要一步。因此,林老师在访学过程中受到了外国朋友的欢迎。他向大家推荐了刘炳善所著的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虽然是本比较老的书,但帮助了他很多。林老师强调,出国访学,必要的背景知识是不能少的,适当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更加深入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异国文化。林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英国的教堂、宗教历史,并建议想访学英国的同学多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多逛逛教堂。
接着,林老师介绍了伦敦的主题酒吧,在这里,林老师通过音乐、智力问答、讨论诗歌等活动,又进一步了解了英国的特色文化。他建议大家,要抓住机会大胆与当地人交流,将以往国内学到的书本英语重新洗牌,学习地道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学会理解并回应英国人的“幽默”,这不仅能增加对英伦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旅居生活变得更轻松、便利。
访学期间,林老师不仅只是深入了解伦敦文化,还四处游览,包括北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等地。他一边旅行参观,造访名人古迹,一边写作诗歌,足以见其对英国历史文化、诗歌文学的热爱和不懈追逐,其访学生活和创作方式也充满了诗意和乐趣。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访学国外的英语文化学者,林老师访学期间有时会被问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或者政治立场的问题,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但林老师认为,访学者代表着中国形象,每一位留学他国的中国人,都应该要有大国的气度和立场,不随意贬低自己,不盲目崇洋媚外,展现母国的良好品质,虚心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这才是中国人该有的立场和态度。
林老师还提到了访学结束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购物、退税时,有必要了解一下相关法律法规。林老师建议,刚出国时,最好在华夏、汇丰、招商等银行办好免费的信用卡。最后提问环节中,有听众询问了关于携带行李、生活必需品等问题,林老师一一做了十分详细的回答。关于单位和导师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和科研方向等问题,林老师也向大家做了介绍。在访学期间,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盲点,林老师用一年的时间选修了别人四年的课程,这种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短短的两个小时,林作帅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英伦旅居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交通、旅行、娱乐、建筑、地域、历史、人文等等,给我们提供了极其详细的访学生活参考。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林老师的英伦旅居生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充分利用了这一整年的时间充分、透彻地了解了英国文化,这种实践至上、孜孜不倦的学术研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文/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俞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