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系列讲座
“透纳与十九世纪前半英国的风景画和风景诗”
主讲人:石百睿 (Barry D. Steben)教授
时间:6月3日(周一)晚上6:30-8:00
地点:虹口校区图书馆六楼606报告厅
讲座简介
英国文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成就丝毫不亚于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伟大的欧陆文化圈。在浪漫主义运动中亦如此。演讲将介绍从18世纪后半开始的英国风景画和风景诗的传统,特别着重于透纳惊人的风景画。
英国风景画派始于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在透纳(J.M.W. Turner,1775–1851)的画作中则达到了巅峰。透纳又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印象派的前驱,不过他的思想出发点与印象派的完全不同,扎根于浪漫主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灵性追求。众所周知,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旨在否认传统的制度化宗教,主张理性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但是如果人生的意义与灵感不在于制度化的宗教里,则必须在其他的地方寻找。
风景画派主要是在未受腐蚀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这个新的灵性、灵感和超越。此派的绘画虽然充满着都市喧哗之外的恬静;画中还会有人造的东西,但像中国宋代的山水画一样,人和人所造的东西都浸没在母体大自然的怀抱里,与“人定胜天”的科学精神相反,表示“天终胜人”的领悟。风景画原本表达的主要是风景的寂静,但是透纳也善于表达在大风暴或自然灾害中暴发出的大自然的可怕力量。
浪漫主义形成了一种无成文圣典、无教堂、无教义、无祭司等级制度、无组织、无结构、无可用言语表达的信条的宗教。不过跟其他的信仰一样,它还是有它的做崇拜的场所、他的非成文的圣典、它的“祭司和先知”、它的无结构的结构、它的信仰原理、它的沉思寂静、它的神秘经验。它的祭司和先知就是表达出运动的灵感的画家和诗人。我们在拥挤城市的喧哗中生活着,在一所根据启蒙运动的知识主义而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里忙忙地学习。为了平衡我们的心灵、恢复我们原有的平安和身心合一,我们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艺术中的与大自然的交融吗?此次演讲,除了介绍上述画家的一些画作之外,也会介绍柯勒律治(Coleridge)和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几首动人心弦的风景诗,期待能让听众感受到这些诗词和风景画之间的灵性相通之处。
主讲人简介
石百睿教授是加拿大的汉学家和思想史专家,在多伦多大学和东京大学修过中国哲学的博士学位。现在上外高翻学院教授西方文明史,此次演讲也是该课程的延续,旨在分享其在讲授该课程两年内的一些最深刻难忘的领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