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第67期)
主 题:外语学科视角下的中外关系史研究
时 间:2012年4月17日(周二)18:30——20:00
地 点:虹口校区图书馆6楼604
分享人:冯超老师 黄修志博士
分享人简介:
冯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教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葛兆光教授。研究兴趣有东亚朝贡体系、中越关系史、越南社会与文化。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来发表的成果有《从政治经济革新透视越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儒学文化在越南的影响和变异—兼论古代中越制度文化交流》等十余篇论文。
黄修志,复旦大学历史系2009级博士生,导师为邹振环教授。学术兴趣主要为明清中韩关系史、历史文献学,曾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国际汉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冯超老师讲述题目:《清越朝贡与邦交关系(1820-1840)-以越南北行使团为中心》
内容摘要:在近代条约体系建立之前,东亚地区的越南、朝鲜、琉球等国曾作为中国藩属之一,形成环绕中国核心的卫星链,从而构建了不同于西方的东亚朝贡-册封秩序。藩属国和宗主国之间往往通过互派使者进行朝贡和册封(比如纳贡与赏赐、颁印玺与求封等仪式)等一系列礼仪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北越于公元968年脱离中国直接管辖后一直到1885年中越宗藩关系最终解体,这种北使活动延续了近八百年。北行使团一度扮演了维系中越传统宗藩关系的纽带角色,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贸易交换和文化交流的功能。本文以越南北行使团为切入点,选取法国入侵越南前夕的1820-1840年这二十年的时段,一方面从多渠道进行文献征引,还原朝贡制度的具体规定,对清越朝贡与邦交关系的两面性特征做进一步阐释,即越南独立意识所支配的邦交观念强调两国间的对等性,而华夷秩序论所述及的朝贡关系强调朝贡国的从属性;另一方面本文试图通过越南使者的“异域”之眼,以他者的视角呈现出一幅别样的清帝国文物威仪、山河画卷和市井百态。
黄修志博士讲述题目:《战争、书籍、外交——丁酉再乱期间中韩围绕<海东诸国纪>展开的书籍外交》
内容摘要:申叔舟《海东诸国纪》体现了朝鲜前期的对外观念,但在丁酉再乱期间,此书成为明朝官员丁应泰诬告朝鲜的主要证据,一时将朝鲜君臣、东征将官、北京官员卷入政治漩涡中。丁应泰的诬告激起了朝鲜君臣的强烈反应,朝鲜就《海东诸国纪》对丁应泰的诬告进行了驳斥,并派燕行使赴京辩诬斡旋,而燕行使在京积极准备和行动,最终收到了预期效果。此次书籍外交因明朝党争而起,最后也靠明朝党争而化解,诠释了明朝和朝鲜宗藩关系的权力性实质,集中展现了两国相互交织的党争及君臣之间的斗争,加深了两国间的互相认识,激起了明朝对朝鲜书籍的好奇心,成为朝鲜对外观念转变的重要契机。
本期沙龙扩展阅读书目:
费正清 编 杜继东译 《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商务印书馆,2007年。
本期沙龙,两位老师的分享将给我们带来新的视野,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