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期博士沙龙: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种彼此滋养的关系
12月23日,上外博士沙龙第215期讲座在逸夫图书馆604如期举行。关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各执一端。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章艳老师,与大家分享她眼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章艳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作品的汉译工作,正式出版的译著逾200万字,其中《娱乐至死》获2005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社科类图书奖)。
讲座开场,章老师引用了明代美学家袁宏道的“人情必有所寄,然后能乐”,鼓励大家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找到工作与兴趣间的平衡。对于章老师来说,翻译就是自己工作和兴趣的结合,一方面满足了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服务于社会。为了更好地进行阐述,章老师选取了以下角度来分享她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了其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得体会。
翻译研究者是否一定要做翻译实践?
翻译研究离不开翻译实践。翻译实践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亲身实践,是作为译者的翻译实践;第二种是间接实践,去理解别人的翻译作品、翻译活动或是别人研究中涉及的翻译实践。亲身实践者往往能切身发现及理解翻译活动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如语言转换中的切身体验,这是任何间接经验都无法代替的。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时,针对译本可能遭遇的改变采用不同的变通办法;重译时,译者对前译本的知情和认识情况,需要遵守不同的翻译规范。新的翻译实践会带来新的理论问题,如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引发的关于“译什么”和“怎么译”的新思考:传播效果问题、译者和作者的关系、译者和编辑的关系、译入方和译出方的权力抗衡、市场因素等。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研究是基于前人和他人的翻译实践,如果翻译实践没有新的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家(理论)和译者(实践)的关系取决于角度。从规定性角度来看,理论家(理论)高高在上,而译者(实践)地位低下;从描述性角度来看,译者(实践)高高在上,从事着非常复杂的活动,而理论家(理论)则位居其下:他们试图理解译者是如何翻译的,任务是研究译者,而不是指导译者。实际上,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理论来源于实践。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说,“当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产生矛盾时,应该修改的是翻译理论,而不是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翻译前,文本选择和译前准备都需要依赖理论的指导;在翻译时,翻译策略和方法会影响读者意识和文化意识;在翻译结束后,译者应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理论对实践具有认识意义,有助于对译作进行描述性研究。
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章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的翻译实践分为几个阶段,与大家剖析并分享。在没有理论意识和译者意识的阶段,翻译只是被当成纯粹的文字工作;经过理论学习,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体现更多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主体意识。在翻译实践前选择作品,一个翻译理论研究者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选择适合自己语言风格与译者意识的作品,同时关注到翻译中的各个环节。翻译实践能够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于文化差异的态度、读者意识、译者的主体意识、阐释功能等。章老师认为翻译是一场禅意的修行,把自己的翻译之路也看成是修行之路,她对翻译的这份热情与深情令现场观众十分感动。
在提问环节,章老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疑惑。此外,章老师还特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翻译多部作品的心路历程,也从文学作品译者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急功近利,持之以恒,相信生活中任何努力都是有益的。
短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章老师的讲座刷新了同学们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使大家受益颇丰,相信同学们在日后的翻译研究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把握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文/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殷文文
图/上外博士沙龙余桂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