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第210期博士沙龙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J110如期进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艺术家王海燕女士,为大家带来一场以“从中外比较看世界艺术文化变迁”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场聆听。
一、人生经历:历史系毕业生到博物馆馆长的华丽转变
讲座伊始,王女士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在德维希-丢夫勒绘画博物馆展览的一幅名为《浪漫之路》的画。她说:“我的父母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看到了一条浪漫的绚丽之路”。王女士十分感性地从这幅画开始谈起了自己的个人成长之路。学生时代,她赶上了1977年的第一年高考,考上复旦大学的历史系。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舞蹈研究,并不太忙碌的工作给了她大量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王女士说:“不管你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你经历的每一天,都会在生命里留下痕迹,而这可以成为你日后熠熠发光的基础。”王女士用10年的时间从舞蹈研究转向电影研究,探访诸多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人物专访和文艺欣赏等。其中,她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但王女士并不止步于此,30岁时,她又想去探索世界,于是只身前往国外,一切从零开始。
王女士先后去往巴黎和德国,最终选择留在德国延续自己的绘画梦想。她考入了德国布伦瑞克市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之后在路德维希-丢夫勒绘画博物馆任馆长一职,开始了艺术研究之路:研究西方文化如何传入中国,并探索如何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传播到西方。王女士说自己喜欢使用祖先发明的绘画和书法工具,因为这样能生动形象地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的奥妙。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东西方艺术更好地对话,更好地结合。
王女士还为大家带来了法国艺博会上的作品图片,展示了外国艺术家的大胆创作。她认为,很多外国艺术家,尤其是美术界的艺术家,都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理念、创意发挥到极致,因为他们充分开发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将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全世界。她希望大家也都能开发自我,发掘出最真最好的自己。
二、人生榜样:路德维希-丢夫勒
王女士现在任职的路德维希-丢夫勒绘画博物馆,是当年丢夫勒买下并请馆长看护管理的。王女士展示了一幅幅丢夫勒的作品图片,带领我们走进了丢夫勒的人生。童年时期的丢夫勒非常贫穷,经常食不果腹,但仍坚持绘画创作。中学毕业之后的丢夫勒在慕尼黑成为一名警察,但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研究素描,历经十年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体风景画手。二战后,战乱归来的丢夫勒已经40岁,靠着母亲的退休金,他又从头开始了艺术家之路。王女士感慨,丢夫勒在艰苦的条件下执着地追求艺术的精神,也给了她自己追梦的勇气。成名后的丢夫勒买下现路德维希-丢夫勒绘画博物馆,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捐献给国家,还创办了基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一个从草根阶级发展起来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在这座城市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丰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博物馆不单单是方圆有名的博物馆,而是成为世界级著名博物馆。”王女士激动地说。
三、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王女士在德生活多年,一直通过业余时间开授小班,普及推广中国文化。她渐渐发现,最快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王女士坦言,当初自己身体不好,想通过中医进行调理,便开始自学中医和食疗,并将自己在中医里学习到的知识传播到德国。她希望在座的每位有志青年,都能将自己的个人兴趣结合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
讲座最后,王女士还耐心解答同学们关于人生规划方面的问题,结合个人经历,她建议:没有什么不能做,也没有一个地方能给你终身保险,要学会开发创作天赋,发挥特长,坚持爱好,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终将有所收获。
王海燕女士语言凝练而又充满感情,让在座听众颇受感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随后王女士给博士沙龙题字留言,并与在场的宣传部、研究生部老师以及博士沙龙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她给上外学子带来的绝妙艺术之旅,让大家受益匪浅!
(文/ 上外博士沙龙部 刘嘉靓
图/ 上外研会全媒体中心 李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