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静湖读书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专场】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方法论及埃及的政治发展与社会分层研究
2015年11月17日晚6点,博士沙龙第十六期静湖读书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4339教室举办。本期读书会主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方法论及埃及的政治发展与社会分层研究”,邀请到我校国际政治专业孔妍和崔琪涌两位博士与同学们交流。两位博士围绕四部国际政治类书籍,以埃及为例与大家一同探讨了热点地区的政治发展,并从宏观上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及其方法论。
埃及的政治发展与社会分层研究
首先,孔妍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她对《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1952-2014)》及《阿拉伯社会分层研究——以埃及为例》两部著作的解读。坐落于尼罗河流域,历史悠久、人口庞大的埃及在第三世界中地位显赫,值得认真研究。《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1952-2014)》一书出版于2014年,书中作者梳理了埃及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七月革命”之后,萨达特总统倡导的多元主义政治改革与穆巴拉克总统对改革的继承和延续均对埃及的现代化进程具有转折性的意义。然而,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在穆斯林国家中迅速蔓延,埃及亦未能幸免,随着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威权主义时代就此终结,埃及人民迎来了现代埃及历史上的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本书以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主,以历史学分析为主线探讨当代埃及(1952——2012)重大政治现象的演变,同时综合了政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实现这些学科和理论方法的交叉与互补,并将文明交往的互动规律运用于埃及问题研究中的个案分析,对穆巴拉克时期埃及的威权主义政治转型及其终结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三个层面对“政治交往与制度文明的交往互动作用”进行了总结。在对此书的再思考中,孔妍博士指出,在埃及“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民生问题恶化、“华盛顿共识”破产、威权体质僵化、政权合法性丧失、政治改革缓慢等一系列危机孕育了最终的革命。
与《埃及的政治发展与民主化进程研究》不同,戴晓琦在《阿拉伯社会分层研究——以埃及为例》一书中主要运用社会学观点,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埃及异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两大特点——共时态上国际形势的影响与历时态上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受到“阿拉伯之春”的启发,本书运用埃及社会学方面的文献与经济数据,结合归纳法与演绎法,大量使用比较与访谈,分析埃及不同历史时期阶级分层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埃及“阿拉伯之春”的深层原因。最后,孔妍博士按照自己对学术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了几点读书方法与读书心得,提醒大家要把兴趣视为最好的老师,阅读专业书籍要以小见大、以点概面,阅读过后要检查阅读效果,并养成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方法论
短暂的茶歇之后,崔琪涌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策略博弈》两本重要书籍。《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Gilpin R.)的杰出作品,由杨宇光等人翻译,对以美日经济日益结合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致力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新兴领域,崔琪涌博士对该书进行了补充。他指出研究如何分配权力的政治学与研究如何分配资源的经济学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引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一门关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问”。接下来,崔琪涌博士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内部的三种观点:强调市场自由的自由主义观点、强调国家整体利益的民族主义观点、以及建立在“分配”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为一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著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以历史为背景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国际金融等相关问题。崔琪涌博士还由此引申出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际公共商品、贸易自由化、全球经济治理等现象,并对历史分析、实证分析、博弈论等方法论进行了精彩点评。
作为一个常用的方法论,博弈论在《策略博弈》一书中得到了极佳的诠释。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苏珊·斯克丝(Susan Skeath)和戴维·赖利(David Reiley)所著的《策略博弈》由蒲勇健等学者传入中国,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通俗博弈论教科书之一。根据此书内容,崔琪涌博士用生动形象的事例阐明了“博弈”、“策略”、“支付”、“均衡”等术语的基本概念,并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囚徒的困境、智猪博弈、中美政治行动、懦夫博弈、古巴导弹危机等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领略到了博弈论在大到国际关系,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玄妙魅力。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两位博士与观众们从中东部落体制、埃及中产阶级等角度探讨“阿拉伯之春”背后的社会意义,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读博期间对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读书会在温馨、轻松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博士沙龙将继续邀请优秀分享人与同学们交流学术心得、读书体会,让我们相约下一期静湖读书会!
(文/上外博士沙龙部王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