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下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体育馆举行。会议邀请到了我国著名的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教授,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研究员作报告。我校研究生部42名研究生代表与上海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共300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学术盛宴。
报告会首先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致开幕词,并向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代表赠送了《学术诚信教育典型案例警示录》。学术诚信是学术严谨的生命线,这本书为每一位研究生的学术生涯护航。随后,孙晋良院士、赵国屏院士分别作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了生命科学的人生”的主题报告,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学术道路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生动的讲述赢得了阵阵掌声。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孙晋良院士是我国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长期从事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特种纺织材料的开发研究,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孙院士以自己的发展、成长历程为范本,报告从“把握机遇、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奔向未来、施展才华”三个方面展开。
少时求学多磨难,逆境中前进的他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一缝纫机厂烘漆车间劳动,满怀一腔热血要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的他却发现自己知识面不够宽广。在理想和追求的驱使下,他利用业余时间,依靠在大学期间练就的自学能力,自学了机械、电气等课程,并学习了机械加工技术和电工技术。在工厂短短的三年多时间,起初连图纸也看不懂的他最终通过为车间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使车间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他也从中学到了大量知识,为日后投身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75年,孙晋良院士被安排负责一项国家重大国防工程配套项目的研究工作。工作涉及一门新兴学科,而他又是一名没有任何主持科研工作经验的新兵,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再一次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学习和探索中攻克难关,在实验室度过日日夜夜,饱尝了失败的痛楚和艰辛。也正是这一股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精神,使他的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报告中,孙院士强调,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一定要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最后,孙院士表达了对青年科学家的希望,希望他们能保持自己的朝气和锐气,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生命科学的人生
赵国屏院士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在SARS分子流行病学、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微生物代谢调控等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
赵院士以“享受科学、建设国家、造福人生”为线索,为青年学子讲述了自己的“逐梦之旅”——少年时代的“求学之梦”、中年时代的“建设”和“创新”之梦以及耳顺之年的“创新”与“改革”之梦。
年少立志,良好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赵院士年少时就笃定了学习生物学的梦想,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以天下为己任。十年插队,他说农村是他的第一所大学,在农村的实践经历为他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称农民是自己鲜活的人生导师,在农村学习的经历让他树立了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科学负责的决心。期间,他修建了“水库”和石桥,应用土肥水管理,为农村引进新农艺。“农大”读完之后,已然而立之年的他才开始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改造自己,从来不晚”,前期的实践积淀为他在复旦的学习打下基础。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复旦毕业后,赵院士远渡重洋,进入普渡大学深造。“人生征途艰难路,半世恩怨向谁诉?青春梦里壮志多,中年白发知辛苦!”十年留洋,不惑之年,学成归国的他终于能够投身于建设国家的事业中,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让他愈加成熟、愈加稳重。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赵院士在回首科学之路时对当代青年的谆谆教诲。他希望青年科学家“持好人平常心态,做科学实在事;秉士兵突击精神,探改革创新路。”他对青年学子满怀希冀,希望他们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条件,胸怀大志、勇担重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听完两位院士的谆谆教导,上海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代表黄晓旭同学发言,倡导青年学生从自身做起,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正确地对待学术论文。同时,他代表所有青年科学工作者和青年学生,表达了树立诚信科研品德、自觉维护学术声誉、反对沽名钓誉,争做学术道德规范践行者的决心和信心。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广大师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严格自律,坚守学术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于祖国的伟大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