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期博士沙龙:学习科研走出去——博士生出国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

发布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1041


1022日晚,第201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6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期博士沙龙邀请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两位博士生,翻译学方向2013级博士研究生彭文青和跨文化交际方向2013级博士研究生索格飞,她们各自分享了自己在国外的访学经验,就如何获得国外交流机会、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国际化培养所带来的收获感悟,进行了生动精彩的讲解。


彭文青:西游取经记,UCL 联合培养学习分享

彭文青博士获国家留基委资助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赴伦敦大学学院(UCL)参加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一年。曾在《中国翻译》、《外国语》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两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获上外研究生科研基金。

交流过程中,彭文青博士首先分享了自己申请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具体从资料查询、国外学校申请流程以及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申请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彭博士就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研究计划的撰写,邮箱,时间节点等问题进行了着重讲解。

紧接着,彭博士从科研,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三个方面详述了自己在UCL一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关于科研,彭博士提到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如原版书籍、国际会议以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要做到多思考、多练习,争取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年的交流时间。关于国外课程的学习,彭博士建议要“少而精”,尽量选择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做到学有所得。关于课外活动方面,彭博士认为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时刻保持学术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最后彭博士用三个词概括了自己国外求学经历的感悟:独立、静心和世界观。她认为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独立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做学问的时候,只有静下心才能有真实的感受,有真正的收获。同时,国外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帮助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外,彭博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国外时与剑桥大学学生的合作项目HTTP(History to the Public),鼓励同学们积极投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英文写作能力。


索格飞:基于访学经历的博士生涯规划

索格飞博士的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导师为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Steve Kulich。她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人际传播学院访学一年,师从跨文化交际领域著名学者Judith Martin以及Benjamin Broome。2014年获得上外研究生部科研基金,并获得上外“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先后在《中国青年研究》以及《外语界》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并主持市级科研项目一项。

索格飞博士的分享主要从如何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如何有效利用国外访学经历、国外访学收获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博士生涯四个方面逐一展开。

关于留基委项目的申请,索博士主要就“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以及“国外导师的联系”三个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于有效利用访学机会,索博士从生活以及学习两大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其中,索博士结合自身经历分析了国外求学过程中心理调整、文化适应、人身安全、人际关系处理等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索博士还强调了在国外参加学术活动,扩大学术圈的重要性。

索博士认为,国外访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极大地拓宽视野、丰富学术资源,从而实现全面提升。

另外,目前博三在读的索博士还给现场同学分享了自己关于博士生涯的规划,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多思多写,努力丰富自己的博士生涯。

互动环节:精彩问答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两位博士生积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场面热烈非凡。对于申请时间、学校专业选择、导师联系工作、研究计划书写、科研项目申请等问题,两位博士做出了详尽阐释。

两个小时的分享会不知不觉进入了尾声,许多同学们会后还不舍地围在会议桌旁,与主讲人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以待日后咨询。此次沙龙,两位博士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切身经历进行讲解,形式生动,效果卓著,引起同学们一致好评。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