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期博士沙龙:去西方化的西方之旅:文学、历史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5-11-09浏览次数:562


    20151013日晚,第200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604会议厅如期进行。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周敏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场以“去西方化的西方之旅:文学、历史与现实”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周敏教授以自己参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项目的亲身经历,与我们分享她自己的感触与收获,引得现场气氛不断高涨。

讲座伊始,周教授就提出作为深浸外国文学的中国研究者,如何在全球连接又分化的崭新历史语境之下,重新定位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者的文化责任的启发性论题,然后又分为三部分详细讲解。


一、西学研究者如何在思考上去西化

讲座伊始,作为铺垫,周教授先阐述其对“全球化”概念的独到见解。周教授讲到,法语中没有“全球化”一词,说到全球化,法语的用词是“mondialisation”,其本义是“世界化”。周教授提到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中国讲演时喜欢用这个词,而非它的英文对应词“globalization”。周教授指出,在德里达看来全球化重要的是人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它并非局限于经济的全球化。而对德里达更关键的也许是,法文中与英文“global”接近的词“globalité”与“全球化”无关,它是整体性、普遍性的意思,这是德里达一直将其作为形而上学而欲解构的东西。

周教授提到取代全球化的一种说法——球域化。其中一个屡次被引用的说法是“普遍的特殊化与特殊的普遍化”。但这种思想经不起推敲,其错误不只是在于其“球域化”所内涵的二元对立思维,还在于它经不起追问,究竟谁是普遍,谁是特殊?谁是全球,谁是地方?最后,周教授总结道,全球化其实是一种交往、交流、对话。


二、如何在全球化蓄势中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周教授说,上世纪末的时候,费孝通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自己文化的来源、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走向,既要反对复古,也要反对全盘西化或者全盘他化。通过“文化自觉”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费孝通提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中的新资源作为新文化的发展基础,使中国达到自主转型的目标,并通过“文化自觉”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共存和文化自觉的发展开辟新路。
随后,周教授结合她在“富布莱特”项目期间的学术交往和研究经历。其中包括10所西方大学12场学术演讲,成功访谈20世纪北美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教授以及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唐·德里罗先生等,讲述了一名中国学者如何在全球化蓄势中发光发亮。


三、21世纪的西方文化经验有何本土启迪

周教授指出,“去西方化”,在现实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在共同价值的引领下,抛弃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世界主义的情怀面对现实问题。通过这些讨论,我们看到了学术国际化并不意味着照搬西方话语体系,而是要在“去西化”的文化自信、自觉之下,让中国的声音融入世界话语“星丛”。


周敏教授语言凝练,浅显易懂,视野宽口,内容翔实,信息量非常大,既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支撑,又有规范严谨的研究成果的验证。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良好平台,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李歌)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