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建教授与研究生畅谈“西南联大”精神及当代启示 |
来源:原创 查看次数:87 |
11月26日傍晚6点,我校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查明建教授应研究生部邀请,在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为研究生同学进行了一场题为“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西南联大的当代启示”的讲座。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老师主持了讲座,到场的听众有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中青年教师、学者等。
查教授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影音资料向听众展示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创立之渊源,历程之艰辛,民族精神之豪迈,人文精神之精深。他谈到,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天津,在国家生死救亡的关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长沙临时大学,随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辗转迁至云南昆明,于1938年5月成立西南联大。国家的苦难铸就了联大师生“刚毅艰卓”的精神内核,“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民族担当”的学术精神使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焕发出愈摧弥坚的勃勃生机。这所被誉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集合了各个专业最顶尖的学者、教授、奇人、奇才。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更涌现出多位国学大师、作家、建筑家、生物学家、化学家、历史学家。这些成就使得西南联大成为人文教育的成功典范、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其成功原因,在查教授看来,在于西南联大民主监督的办学体制,自由、独立的办学精神,以及联大所提倡的通识为本、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这些无不为当今的大学教育体制带来新的启示。查教授在讲座中以在联大任教的陈寅恪、吴宓、闻一多等先生为例,充分展现知识分子以民族大义为重、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格。他引述了冯友兰先生的铮铮誓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来体现知识分子天下为公的人文情怀。讲座中,查教授深情讲述了联大师生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生活片段――他们怀抱救国理想,在敌机轰炸、食不果腹的艰苦环境下,穷且益坚、勤奋著述,写下了一部部具有奠基意义的鸿篇巨制;他们为了保留中华文化的血脉,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恪守理想,相互切磋,力争上游,共同演绎了一曲“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的学术交响乐。这种精神是联大所独有的,也是当代社会所缺少的,正因为如此,“西南联大”在尘封半个世纪之后仍不断被后来人追忆、遥想、和怀念。
�私淌谔寡裕好娑缘贝�社会金钱至上、人心浮躁的现状,教育者当从西南联大的历史丰碑中汲取营养,重新思考“大学何为”的问题,他指出:是大学改变社会,而非社会改变大学。虽然“联大”难以复制,但每所大学、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变得同样杰出。“联大”所倡导的“兼容并包、自由民主、民族担当”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教育者和学生深刻思考并身体力行。
查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学者对联大的追忆和回顾,探寻“西南联大”的精神足迹,呈现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联大人文景观。他激情洋溢并蕴含深刻哲思的讲述一经完毕立刻博得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在场老师、学生都沐浴了一次精神升华,经受了一份思想洗礼,享受了一席文化盛宴。随后,听众踊跃发言,与查教授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听众最为关切的还是毕业生在踏入社会之后如何面对浮躁喧嚣的社会的问题。针对于此,查教授语重心长地鼓励同学通过阅读大师的著述,走近联大精神,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从而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上外人应有的知书达理、卓尔不群的特质,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走得更远。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每位在场的人都受益匪浅,最后�私淌谏钋榈厮担骸傲�大”境界,虽不能至,心想往之。出席此次讲座的还有俄语专业1955级校友、上外离休教师施行先生、语言研究院金立鑫教授以及外教社副社长张宏教授等。(研究生部 文学研究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