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期博士沙龙:高校科研观念更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5-10-16浏览次数:398

2015109日,恰逢又一艳阳天,第198期博士沙龙于逸夫图书馆如期而至。下午两点,讲座会场已座无虚席,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建军教授开始就“高校科研观念更新与科研能力培养”为主题,缓缓推及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观念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中外文学、语言、历史、文化等具体事例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与会的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同学们仔细聆听学习,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大家都对“什么是科研”、“概念问题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等问题收获匪浅。


学会发现问题——搞科研要去“神圣化”

“什么是科研?“——这是刘教授抛给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大家搜肠刮肚之时,他的答案已给出:科研便是科学地研究问题,要求研究者具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来说,三种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多青年学者在进行“科研”时遇到的会遇到一个普遍难题:为出版而写作,“为赋新词强说愁”,所想所写太过宏大,把学术(科研)看得太神圣化,甚至是根本找不到研究问题。这都根源于我们不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什么样的问题才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挖掘?

刘教授例举了莎翁的四大悲剧:爱太疯狂便产生伤害的是奥赛罗,刚愎自用便会蒙蔽双眼的是李尔王,权势欲望过于膨胀便走向毁灭的是麦克白,思虑过多而致不幸的是哈姆雷特。几百年过后,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喊出的“to be or not to be”问题,至今仍引人深思。换个角度看,莎翁之“科研”发现的问题是历久弥新的,剥除其作品的神圣外壳,这类问题内里描述的不过是人类会共同面临的种种生活状态,而非虚无缥缈的“假大空”。

谈及此,刘教授向同学们强调:切勿把学术写作看得太神圣化而脱离实际,我们所发现的问题应出自自身,出自社会,出自时代产物。


解释问题要有说服力


“如何确定问题的价值?”——这是刘教授向大家解释的第二个问题。刘教授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要把问题给谁看,这一点决定你立意的高低;二、要明确国家申报、教育局申报项目是为解决国家问题而设置的;三、表达方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因此要把握好说话写文章的技巧。

同时,刘教授也请大家注意以下五点:一、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三、你要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四、你的预设结论是什么;五、你有没有研究能力。要把问题说清楚,也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清楚。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的申报项目也就是为了说服别人。


注重细节化繁为简


“平常学习、写作中所应注意的实际问题有哪些?”——这是讲座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刘教授谈起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谈起水浒传中梁山上悬挂着的杏黄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则在文中意味丰富、耐人寻味。一个细节便足以改变整体,然而这类细节问题常常被大家忽视。

无独有偶,大家在创作中同样要注意自己所采用的概念,要懂得对这些概念进行新的解释,选择要使用的概念时要慎之又慎。而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方法,刘教授也予以了部分纠正与建议。他强调了学校的氛围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刘教授也鼓励大家在探索或解释复杂的问题时,要学会利用通俗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在讲座的尾声,刘教授就选题问题向大家提了以下建议:一、做可拉长线的课题;二、做大家经常提但说不清的东西;三、研究现当代西方文学中的三大矛盾与斗争,即人文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冲突;身份与内涵的冲突以及各项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冲突。


从中外文学谈起,不论社会文化、当代政治还是身边趣事,刘教授皆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他以最诚挚的方式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学术经历与实际经验与大家分享。感谢刘教授,今天我们记住的是一位讲话带着东北腔、幽默风趣的老师,更是一位在学问研究与学术创作上都令人尊重赞叹的大家学者。而刘教授的分享,更让大家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