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期博士沙龙:“一带一路”研究与学术创新和治学

发布时间:2015-09-30浏览次数:672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新学期,上外博士沙龙迎来了新开端。2015922日晚,第197期博士沙龙在逸夫图书馆604报告厅如期举行。来自上外语言研究院的沈骑教授以“超学科范式下的“一带一路”研究——兼谈学术创新与治学之道”为主题,为大家带来讲座。

沈骑教授人气旺盛,现场座无虚席,听众云集。沈教授先从自身的治学道路谈起,引出学术研究的动机。他说,学术研究主要靠兴趣推动、工作驱使以及二者结合的促动。无论是哪一种,要对学术研究有一种使命感,这条路才能走的更长远更有价值。此外,做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多记录多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的读者。

接着,沈教授以自己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为例,分四个部分展开讲解。

“一带一路”与外语院校的使命

沈教授说,外语院校自成立便承担一定的外交使命,因此,外语院校的时代使命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综合国力提升及战略定位互动发展。而“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外语院校及时配合转型,共同发展。沈教授引用名家语录,强调新时代外语院校需要“走出去”,从“内需型”向“外向型”转型,同时发展复合型多元化学科,培养专业型人才而不仅仅是“工具型”人才,才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新格局架设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

“一带一路”研究的超学科范式

说起超学科范式,沈骑教授首先介绍了学科和学科的界定标准,分析了传统学科观的弊端,继而深入讲解了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历史演进。学科研究有多学科性(multidisciplinarity)、学科间性(interdisciplinarity)、跨学科性(crossdisciplinarity)和超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ity)。外语教育研究者而言要有学术问题的整体意识,广泛涉猎并了解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必要的理论与分析工具,学会系统、创新地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超学科研究。研究“一带一路”中的语言问题就是一种超学科范式研究。

“一带一路”的语言问题

沈教授提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语言是拓展和维护国家利益,增强互通互联能力的纽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带一路”主要有四种语言问题,都会对国内乃至世界产生影响。首先是内源性语言问题,主要发生在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国家语言管理和规划为主。其次是外源性语言问题,发生在“一带一路”国外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当进行评估、应对,加以研究。再次是双源性语言问题,主要发生在周边与边疆,其主体往往是双重的,甚至是内外联动的,治理方式较复杂。最后是多源性语言问题,即语言问题从发生源及问题属性的双重维度这一新特征来概括,除了语言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等常规特征外,还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国内与国际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等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者要注意这四种语言问题,抓住有价值的话题进行研究。

“一带一路”与学术创新与治学

紧接着,沈教授借由以上对“一带一路”研究的讲解,结合自身经验,为大家的学术创新与治学给出了建议。首先学术研究初期的阅读文献时,要做到“向内看”四步走、“向外看”四步走,同时要学会思辨反思。“向内看”四步走就是浏览专业核心期刊论文主题、关键词、研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追踪国内主要学术会议论坛主题,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政府导向,同时涉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热点、理论和研究方法。“向外看”四步走是指多查阅国外最新学术期刊、论著,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同时要学会学术“追星”,即通过名家大师的个人网页或发表过的文章等获取学术资源。而在思辨反思过程中,要注意对比内外研究热点,坚决摒弃习惯性思维,考虑外界和自身因素,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学术发展的“富矿”,实现在学术研究上的可持续发展。沈教授还强调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要既能进行微观研究又具备宏观视野。而在产出研究成果时,要注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沈教授贴心为大家列举了一些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研究主题,在场听众纷纷认真记录。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沈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以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了在场听众。讲座最后,大家纷纷表示自己获益匪浅并继续向沈教授请教探讨,本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