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博士沙龙迎来三场精彩绝伦的博士论文分享会,分别是翻译专场、文学专场以及语言学专场。三场分享会一次次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在场听众受益匪浅,不仅为大家撰写论文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也为大家提供了一场学术碰撞的盛宴。
翻译专场
翻译专场于2015年6月4日在图书馆604举行,本专场分享论文的是张静燕、邹德艳、王非、毛海燕四位博士生,点评人是肖维青教授,肖教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研究,也已参加了无数场硕博论文答辩会,她的点评无疑可以给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博士生和其他听众一些有意义的指导。
其中,王非和毛海燕的论文已经通过答辩,在答辩委员会所提意见的基础上,他们又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他们写作论文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可以给听众一些借鉴。张静燕博士的论文是张爱玲和林语堂的对比研究,她从维索尔伦语用顺应论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的文化翻译并研究了流散华人作家文化翻译顺应理论的普适性和复杂性;邹德燕的论文探讨了交替传译中工作记忆能力的体现维度和衡量方法;王非的论文分析了不同翻译方向下信息加工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了一个模型;毛海燕的论文探讨了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身份的建构及身份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专场
2015年6月12日上午,文学专场在1号楼402举行。本次讲座请到的点评嘉宾是张和龙教授。姜宁、秦银国、王丹、徐朝晖四位博士生分享了他们论文的成果及在写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其中,姜宁博士在神经学和认知科学的指导下对康拉德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秦银国博士应用“他者”理论和“生命伦理观”对库切不同时期创作的五部小说中“他者”的沉默进行了解读;王丹博士以阿瑟·米勒的三部戏剧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剧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建构;徐朝晖博士选取了贝克特的三部代表戏剧作为研究材料,运用功能文体学理论进行了文体分析。
张和龙教授认为几位博士生的选题角度都比较新颖,是非常值得写的论文选题。针对有博士生提出研究材料难找的问题,张教授认为现在做研究的条件比他当年读博士时要好很多,在找不到直接与论文相关文献的情况下,可以找其他领域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在谈到创新的问题时,张教授提出,能够把原来已经存在的比较零散的研究在自己的论文中形成一个系统也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张教授还以自身读书、做学问的经历勉励博士生们,不论是在读博士期间,还是回到工作岗位上,都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在研究方向的最新学术动态,勤于读书,勤于自勉。博士们都对张教授的点评心悦诚服,表示一定会认真修改论文,争取做到更好。
语言学专场
上午文学专场顺利结束,下午语言学专场也紧锣密鼓地如期举行。语言学专场有幸邀请到上外徐海铭教授作点评人,前来分享的博士生有沈国荣、张明芳、郑四方、崔小清以及赵萍。
沈国荣、崔小清和赵萍研究的都与高校教学相关,沈国荣探讨的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主要通过通过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调研分析教学能力差距原因以及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生态系统以探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崔小清主要从多角度探讨学习者自主性在不同阶段的情况,研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赵萍研究的是大学ESP(专门用途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此外,张明芳探讨的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从汉语中习得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化方式是否影响他们对空间关系IN和ON的英语描述,以及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郑四方则是从认知功能视角出发探讨语料库驱动下介入系统主体间性建构以及定位问题。徐老师对各位博士一一点评,并告诫大家要有严谨的研究态度。
本学期博士沙龙论文分享会就此拉下帷幕,三场分享会都在听众的阵阵掌声中和学术讨论声中结束。
上外博士沙龙李仪鲜/杨瑞雪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