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高等教育
——记“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五讲
6月8日晚,由校对外合作交流处与博士沙龙合作举办的“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五讲——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松江校区T220教室如期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及公共事务外教、来自印度的英迪拉教授(Dr. Indira Priyadarshini Ravindran)从印度高等教育的基本数据、历史、印度的几所著名大学及留学机会,以及印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四个方面为同学介绍了印度高等教育的情况。
首先,英迪拉教授先询问了在场同学是否看过《三傻大闹好莱坞》这部备受中国青年欢迎的电影。英迪拉教授指出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它成功揭示出印度高等教育面临挑战。英迪拉教授概括指出,最近几十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取得的最大的成是教育普及程度提高,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则是贫富差距。
接着,英迪拉教授简单介绍了印度高等教育的一些相关数据。印度现有2300-2400万左右的大学生,另有300-400万研究生,大学生约占总人口的1/4。在印度,社会阶层不同,由于教育机会、个人兴趣不同,也有很多人选择不入学而是自己做生意。而印度比较受欢迎的专业包括医学(6年),法学(3+2年),工程(4年)等等,一般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也会从事就读专业相关的工作。 在一个学生完成自小学开始的12年学习后,将会参加各个专业的专门考试,以决定大学就读专业。印度的教育投资并不多,少于GDP的5%。印度的大学基本上是公有,由政府运作,近些年来有一些私立学校涌现,这也是印度紧跟国际潮流做出的改变之一。但相比欧洲一些国家,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比较简单。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学工程、建筑,而服务业在印度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关于服务业的教育却不足,这情况和中国很相似。总得来说,在印度,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之间也存在脱节。
古代印度高等教育以佛学为主,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很多人来到印度学习印度语和佛经。而到了殖民期,由于传教士身负传教使命而英国政府也需要印度仆人为其工作这两个原因,英国政府为印度引入了英语教育。此举对印度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教育获得了更多资金,另一方面印度语自身的地位下降了。1947印度独立之后,作为国家重建计划的一部分,建立了很多现代化的大学。现如今如果说中国世界制造业工厂,而印度则可被称为世界的后勤部门(the back office of world)。 英语优势,加上IT专业的强大,让印度学生在国际上日益引人瞩目。
接着英迪拉教授介绍了印度几所著名学府。印度理工学院(IIT)在印度的地位可比美国的麻省理工,中国的清华,IT专业非常强。尼赫鲁大学(JNU)以印度第一位总理尼赫鲁命名,地处新德里,是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该校的汉语言文学、中国研究也是全印度最好,左翼气息浓厚且学生高度自治。而印度管理学院(IIM )实际上是一个商学院,该校的毕业生很受公司欢迎。
英迪拉教授最后总结印度教育的挑战关键词是“差距”(gap),包括不同印度人上学机会的差距,性别差距,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语言差距,而归根结底则是社会阶层的差距。2025年印度将成为拥有最多年轻人的国家,这意味着竞争将加剧。政府尽管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然而情况仍然差强人意。最后英迪拉教授提到中印签订了学生交流奖学金协议,中国学生去印度留学可以申请相关奖学金,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人数仍然不够多。英迪拉教授建议印度也应该参考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100000 StrongInitiative),使中印之间学生交流更频繁更自然,
问答环节,英迪拉教授回答了学生有关印度语学习等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英迪拉教授的讲座为我们介绍了印度教育的基本情况与挑战,这不仅为我们了解印度教育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范例。在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日,借“他山之石”讲座契机,了解他国高等教育体系,积极把握出国交流机会,对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大有益处。
(文/博士沙龙 吴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