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12日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交流会:语言学专场

发布时间:2015-06-11浏览次数:1193

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五届“爱未来”研究生学术文化节

上外博士沙龙(第195期)

点击查看原图

求学路上

主 题博士学位论文写作交流会:语言学专场

时 间:2015612日(周五)下午1330—15:30

地 点虹口校区1号楼404教室

主讲人:沈国荣张明芳郑四方崔小清赵萍博士生

点评人: 徐海铭教授

内容简介:

沈国荣: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①如何评价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②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③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中,其他因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④ 如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2.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2)从不同角度解读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3)在三所信息化程度不同的高校进行问卷,调研他们各自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及比较,进一步分析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4)以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为指导,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生态系统;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2)(3)(4)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

张明芳: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从汉语中习得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化方式是否、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空间关系IN和ON的英语描述。依据语言与思维关系假说和语言产出四阶段构架了语言产出中空间关系概念化模式,采用了一套基于对比的方法验证空间概念迁移。研究结果对于现实世界中空间、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二语学习者头脑中概念迁移的运作、确认方法以及空间词汇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郑四方:本论文从“认知-功能”视角出发进行主体间性研究。评价理论由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人际意义发展而来,其中,介入系统多以听者或读者为导向,进行话语调节、协商,旨在主体间性定位。认知语言学适应西方哲学的发展转向,尝试对主体间性建构的认知心理机制进行诠释。基于此,本研究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支撑,探讨语料库驱动下的介入系统主体间性建构及定位问题,并运用认知协作识解构型对其进行分析与验证。

崔小清:本文以大学英语改革为背景,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四个发展阶段为线,从教学目标、课程构成、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学习同伴、管理部门、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评估的角度对每个阶段进行解析,阐述学习者自主性在不同阶段的情况。本文认为自主学习不仅包括学习者本身因素,还会受到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中其他因素,就本文而言,就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其它因素。本文的研究问题有两个,一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有哪些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二是这些影响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对第一个研究问题采取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归纳出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第二个问题使用问卷调查法,即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析出一定维度的条目,编制出调查问卷,然后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用学生自身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后,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

赵萍:ESP(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材,历来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设计体例和载体形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应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其他优秀教材,积极推进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由此可见,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教材建设也应该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研究如何进行大学英语ESP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使其成为满足时代需求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外博士沙龙

点击查看原图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