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治理”这一概念,刘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案例解析,并围绕“ISIS(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与国际反恐、“一带一路”、“亚投行”、伊朗核问题等重大国际事件,阐释了“全球治理”概念的特点及其在各领域的表现。随后,刘老师提到,中国随着经济总体实力的不断上升,对于承担大国责任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世界格局朝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行,越来越与中国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可视作中国首次进入全球治理体系之始的标志。继而,中国先后加入(恢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直至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刘老师指出,中国加入全球治理体系至今,有新旧两种角色。总体而言,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主要承担传统角色,即“规则接受者”和“被社会化者”的双重身份。国家部分重要职能部门,如外交部军控司、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设立,以及重要立法项目如《劳动法》的制订,均参照了全球层面或国际性的协议、条约、条例、惯例。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变革,既是全球规则、国际惯例的接受过程,也是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被社会化、被说服的过程。与这个旧角色相对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家随着经济实力飞升,开始逐步承担起的全球治理新角色,即“规则制定者”和“社会化者”的双重身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和相对实力的增强,关键领域影响力和发言权逐步上升。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应当承担重要角色的迫切性越来越凸显。2008年起G20财长会议开始升级为首脑会议,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开始形成,中国作为重要新兴经济体,在其中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扩大,以美国“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市场化、私有化、去管制),开始遭到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质疑。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制定者,其核心成员亦为当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导参与者。美国向全世界推广新自由主义,亦是从治国层面上升为全球治理层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G20峰会上以自身发展经验,发起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治理改革倡议,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的根本性转换。与此同时,中国推行区域层面的经济体系,如“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合作银行、上海经合组织等机制,开始向规则制定层面,进一步发挥自身影响。
刘老师提出,如何协调、结合中国全球治理新角色的双重身份,即“规则制定者”(或“倡议发起者”)和“社会化者”,以继续、深入、广泛地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当为我国当前国际发展战略不可规避的重大课题。建立“一带一路”对话机制,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模式,借鉴中国经验,增加更多合作伙伴,对在G20集团中发声,促进倡议的成功实现,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如此既是双重身份的互动,亦是双重身份的互助,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阐释,既在专业领域内,又不脱普众的彀外,既广泛贴近国际国内时事,又举重若轻,对同学们的教益莫不深也。同时,在讲座末尾,刘老师还就当天热点话题,如“一带一路”和南海岛争问题等,回答了同学们的热情提问。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