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期博士沙龙
走进汉语“V在+LP”构式的研究视野
5月28日晚上6时30分,博士沙龙第187期在上外虹口校区图书馆604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要求的是张立飞副研究员,他为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情状识解与汉语“V在+LP”构式的多义性”的精彩讲座。
讲座尚未开始,张老师就已来到讲座现场,张老师准备了厚厚的一沓演示手稿。随后同学和老师们也陆续到到来。6时30分,讲座准时开始。主持人首先为张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生平介绍,随后讲座开始。
开门见山,直述主题
张老师开门见山,详细介绍了讲座的6部分内容-研究回顾、“V+在+LP”的结构层次、情状的二维几何图解析、“V在+LP”多义性的情状解析、“V在+LP”构式的家族相似性和小结。
张老师指出,汉语的“在+LP”结构可以出现在句首、动词前和动词后3个位置。对于前两类“在+LP”结构,学界已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且争议不大。至于动词后的“在+LP”结构,已有研究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介词短语,并试图在语义同一性的框架下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这一做法虽然对部分语言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无法涵盖全部语言事实。
随后结合自己在此方面的研究,张老师向大家讲解了“V在+LP”构成汉语中的一个构式。其中,“在”是依附在动词上、引介处所宾语LP的小品词。通过对TOROH语料库的穷尽式的统计和分析,张老师发现“V在+LP”作为一个语言范畴下辖5个子构式,即“V在单动+LP”、“V在达成+LP”、“V在暂状+LP”、“V在活状+LP”以及“V在永状+LP”。张老师还结合具体的语料库中的典型案例,对“V在+LP”作为一个语言范畴下辖5个子构式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张老师表示,这5个子构式各自表达不同的意义,各构式义通过由相似和相邻构建的家庭相似性得以关联,且可利用情状识解理论做出清晰的描绘。
最后张老师做了讲座小结,阐述了他所做研究的创新之处,对语料库进行穷尽式搜索,考察所有用例,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确保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的语言事实,区分了“V在+LP”的5个子构式,并能够从传统语义和所允准的动词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和利用二维几何图对各子构式的语义进行刻画,清晰明确。同时张老师也表示自己的研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分别是对各子构式形式上的特点描写不够和未能对“V在+LP”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的差别进行考察。
亲密互动,答疑解惑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留出与同学们交流互动的时间。同学们也积极踊跃发言。张老师认真耐心地做了解答。在大家欢乐和谐的氛围中,讲座结束了,同学们都感觉到意犹未尽,纷纷留下来向张老师咨询。
(博士沙龙工作坊 肖志魁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