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晚,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邹彦教授给博士沙龙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通过讲解与莎士比亚作品相关的歌曲,向大家展示了音乐与文学的冲撞和和谐。讲座现场乐声悠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听众在感受文学洗礼的同时,也沉醉在婉转明亮的旋律里不知归路。
音乐和文学可以说艺术神殿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而作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莎翁则成为古今往来许多作曲家的缪斯。其戏剧在诞生后便不断成为各个时期作曲家创作的源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也纷纷涌现。
为莎士比亚戏剧进行配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生活年代,不少英国作曲家根据剧中的诗句写下了世俗牧歌体裁的音乐作品。牧歌是世俗的单声部歌曲,盛行于16世纪晚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里(Thomas Morley),他对后期英国牧歌作曲家产生巨大影响,其曲和声多,摆脱了歌词的束缚,曲风自由活泼。
到了古典时期,贝多芬以其独具匠心的开拓精神首创与文学、自然相关的标题性音乐创作之先河。18世纪中叶开始,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逐渐演变成古典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由一件乐器独奏、或由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一般包括四个乐章,即奏鸣曲式快板、抒情的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及快速的终曲。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三个乐章都采用了奏鸣曲式,不仅展示出自然界的暴风雨,也表现了剧中人物充满汹涌纷繁情感的内心世界。《暴风雨》这个故事则体现了莎士比亚最渴望的圆满:恶人悔改、义人不死,公道回还,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软弱也得到修补。这一主题与贝多芬的思想十分契合。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不得不提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这部作品为奏鸣曲式,引子部分由管乐合奏的和弦暗示出充满神秘气氛的丛林深处,主部展示精灵的奔跑,副部体现出恋人的爱情。整部曲调明快欢乐,充满了十七岁的门德尔松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独特才华,再现出原文的精髓。另一代表作是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第一部充分显示柴可夫斯基天才的作品。作品本质是一首交响曲,选取了三个音乐形象进行集中刻画:高贵的劳伦斯神父、不可化解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家族间的世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甜蜜爱情。“神父主题”深沉纯净,“世仇主题”悲怆激昂,副部“爱情主题”悠扬婉转。尾声由“爱情主题”构成,是一对殉情恋人的挽歌,开始时的赞美诗再现,象征着对人类救赎的永恒主题。
取材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浪漫主义序曲最为著名的其实是威尔第的《奥赛罗》。威尔第(Giuseppe Verdi)是一个天生的戏剧家,具有戏剧方面全部想象力,通晓情节与音乐、冲突与场面的关系,能够使戏剧的发展充满令人激动的表现力。他自始至终坚持意大利传统,在歌剧中表现优美的人声。早起歌剧题材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壮烈的战争场面;成熟时期歌剧转向对普通人生活的描述,用富于推动力的音乐展开情节、深刻刻画人物心理和性格;晚期《奥赛罗》极富表现力,是意大利悲歌剧的最高造诣。
最后,博沙特邀主持人、专门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上外陈雷研究员和邹彦老师畅谈音乐和文学的想通之处,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到文学和音乐的结合。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跃然纸上。此次讲座,大家受益匪浅。就如邹彦老师讲座中引用的《暴风雨》中的一句:“O wonder! How many goodly creatures are there here!How beauteous mankind is!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people in it.”希望每次博沙讲座都能给现场观众带来这样的感受。
(文/博士沙龙 杨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