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反智主义
——记“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四讲
5月19日,由校对外合作交流处与博士沙龙合作举办的“他山之石•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巡礼”外籍专家系列讲座第四讲——U.S. HigherEducation & Anti-intellectualism(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反智主义)在松江校区T220教室如期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传学院外教、来自美国的Dane S. Claussen教授以反智主义和美国大众媒体对高等教育的负面报道为切口,深入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为我们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讲座开始,Claussen教授介绍到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心四年大学教育只会让他们长期负债,而毕业后工作前景依然惨淡,因此不愿进入四年大学就读。为了分析这种现象,Claussen教授带我们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1900年,只有2%的美国人拥有大学学历,他们也多是社会精英。那时源自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在美国方兴未艾。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批女性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学习,自此,美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Claussen教授特别提到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Bill)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该法案最先于二战末期起草生效,给退伍美军军人提供免费的大学或者技校教育,以及一年的失业补助。1946年,美国大学招生人数翻倍。因为这一法案,更多的退伍军人进入大学校园,因此大学课程设置时间上也更加灵活,班级人数也更多。1954年的Newsweek杂志更是总结到这一法案传播了“任何人——不管能力如何——都应该去上大学”的思想。
20世纪 60年代左右,美国政府相继出台的包括国防教育法的一系列法案推动了课程改革,这也促进了美国大学数量增长1/3,毕业生与招生人数也有大幅增长。但到了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以他为首的一批政治家、作家、智库专家开始攻击美国的大学教育,指责大学职员多是“终身激进分子”。这也是教授讲座后半部分提到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体现之一。
Claussen教授总结当今美国大学教育发展存在两点问题,第一就是持反智主义思想的保守者推行了近50年的反高等教育激进主义,他们主张大幅削减高等教育开支,并且只资助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学习项目。第二点则是大众媒体对于高等教育的报道多半存在片面、不准确等问题。
讲座的后半部分主要聚焦大众媒体对高等教育负面报道。历史上来看,美国的记者大多是蓝领出身,每个报社不过有一两个大学毕业生担任编辑,到了1970年,美国记者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也不过50%。相比之下,现在基本上所有记者都拥有大学学历。Claussen教授提问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这些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的报道不够出色呢?
Claussen教授介绍说这和新闻价值有关。新闻价值要求新闻要有冲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时性、影响性以及人情味。新闻价值决定了当代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报道主要围绕高昂的学费、经费削减、性侵犯以及腐败的体育系等主题。而对高等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对大批毕业生待业的报道。Claussen教授援引他自己的著作Anti-intellectualismin American Media: Magazines and Higher Education的研究,将反智主义具体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反理性主义,即反理智、反科学。媒体将高等学府降格为上流子弟的私立学校和约会俱乐部,学生去大学了只为交友玩乐。第二类是民粹主义者的反精英主义。媒体宣扬“平民”利益,鼓励推动纯理论研究,而不是应用研究,并且支持大学课程去智化(de-intellectualizing)。第三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是工具主义,即认为教育如果不能有快速回报就是无用的。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就业性较强的学科发展迅速,而人文、社科类专业日渐衰落。
Claussen教授指出现今对于学生无力偿还助学贷款的报道很多,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类报道符合之前提到的新闻价值。加之大部分记者对于所报道的领域了解不深,反智主义根植美国社会,因此负面报道愈演愈烈。
讲座的最后,Claussen教授提到想要更好的从大学教育中受益,学生必须更加投入大学学习,以个人努力从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同时,读者也应该意识到,媒体的报道也具有片面性,不能全盘照收。
问答环节,Claussen教授回答了学生有关中美高等教育对比、美国高等教育学费飙升等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Claussen教授的讲座为我们介绍了美国教育的历史与反智主义,让我们一窥美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讲座契机,关注、体验更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
(文/ 博士沙龙 吴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