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外交官职业

发布时间:2015-05-18浏览次数:12006


我眼中的外交官职业-“安邦·为民·交友”的对外战线

--2009届上外毕业研究生张智浩

2015510日书于日本东京


写在前面

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已迎来65周岁。在每一个“上外人”眼中,她正如一个温文尔雅、而又博学多识的母亲。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丰盈,愈发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离开校园、走上外交工作岗位近6年的上外人,我深深为之欣慰,更无比荣幸。时至今日,相信也正是这份不变的情怀,一直激励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上外人不忘初衷,不懈奋进,同时驻足回首。

在上外研究生部张绍铎老师的关心和协调下,我有机会以这篇拙文与仍在校园伏案勤学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成长体会和工作感受,倍感荣幸。出于一种巧合,这些文字恰好写在“母亲节”,不知它能否算得上自己对母校的一种小小的“回报”。

外交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2010年的春节之前,我接到正式的工作通知:前赴日本新潟县参与筹建新的总领馆。新潟是为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故乡,对华友好政治氛围浓厚,新的总领馆“花落”此处其意义不言而喻。当时,作为一个参加工作才几个月、略知外交“一二三”的年轻干部,这对我无疑是一项极富意义的挑战和考验,这也成为自己具体认识和理解外交工作的出发点。

周恩来前总理曾形象地称外交官为“文装解放军”,必须“能文能武”。建馆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更是如此,对外交涉内容不但涉及很多外交性质的敏感问题,而且操作过程琐碎又辛苦。且不说整体规划和考量,更多地是考察楼宇、选购家具、交涉价格、研究工程图纸等等十分具体的工作。在耗费脑力的同时,也考验着人的体力。短短三个月的筹备过程中,大家几乎跑遍了当地的各个角落。为此,建馆小组的同事们开玩笑说,以现在咱们对当地房地产和建筑工程市场的了解,可以另起炉灶做生意了。

建馆,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对内要为一个新的总领馆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石,对外则为国家再响亮地竖起一面鲜明的外交工作旗帜。万事开头难,难在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要学会从零开始,一边抛弃惯有的思维方式,一边投身看似不起眼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滴工作。其实,工作时间越长,我越深感,外交听起来是个充满艺术的“高大上”词语,却必须由一砖一瓦牢牢支撑它,每人都需要首先扮演好“泥瓦匠”和“搬运工”的角色。想来,人生不正是这样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甘做小事,善为细节,方成大业。这也是我在外交工作岗位上接受的第一堂课。

“牵线搭桥”体现特有的工作价值

外交工作的内容自然是“外交”,但它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我个人理解,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是外交工作的终极目的,而每一个处于第一线的驻外使领馆都发挥着“牵线搭桥”的重要作用。与地处驻在国政治核心-首都的大使馆相比,定位重要城市的总领馆可谓是地方交流合作的“牵头人”,更多地着眼于经济往来、地方互动和民间交流。

例如,新潟与中国东北地区长年保持着双向交流合作,友好基础扎实。新潟等日本海沿岸城市作为日本的“背面”,与更为繁荣发达的“正面”太平洋沿岸地区相比有着更多潜力和更强烈的发展意愿,它们也在日本通过日本海走出国门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小到东北民营企业到新潟个体工厂来考察商品,大到搭建领区四县与东北三省一区之间的综合性经贸互动平台,如何为双方增加相互认识、寻找契合点、推动具体合作意向,甚至还要两头排忧解难、去惑释疑,这些无一不是新潟总领馆的重要业务。

在总领馆4年多的任期里,从一个新入职干部到馆内政治文化交流的负责人,我对外交官“牵线搭桥”工作方式的认识更加生动。所谓“交”,应是交人,交事,交情。成为双方在合作上的重要“伙伴”;了解并传达双方的迫切需要;广交朋友,为双赢创造更多力量。用几位常到领区开展交流合作的东北经济人士的话讲,有了领馆,我们的生意路更畅通了。而领区的日本地方政府也坦言,领馆带领我们走近了更真实的中国城市。

置身外交前线,要当好“牵线搭桥”的“媒人”,在考验着每位外交人员自身“打交道”的功夫的同时,更加考验着对自己国家和社会的理解,特别是国内的所思所想和所需。从这个意义上讲,外交人员眼前面临的是一项项具体交流工作如何推动的课题,而背后则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国家利益,“为我服务”。只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才能促使外交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更加坚定,更加具有方向性。

“海外民生工程”让外交官更接地气

外交部王毅部长在多个场合掷地有声地宣布,中国公民海外有困难,请拨全球领事保护热线12308。随着外交领事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置身海外有了更高的安全保障和安心;作为一名外交人员,则更加意识到身上的这份责任和重担。每当回首在新潟的工作情景时,仍然历历在目的当属参与3.11东日本大地震协助领区中国公民自愿回国避难的宝贵经历。

在那场9级大地震中,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的福岛作为我所在馆的领区之一,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和难度。作为总领馆,重中之重是如何确认和确保领区1万多名中国公民的安全。作为工作小组之一,我与另一名同事带着华文媒体记者深入福岛灾区,一方面为核查中国公民情况,另一方面为让记者将第一手灾区资料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我还记得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手机电池始终处于红色缺电状态,我还对记者开玩笑,自己倒不怕福岛的核辐射,或许会倒在这24小时手机辐射里。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灾区数千名中国公民在新潟市临时避难并分批回国过程中,我和同事们连续一周没有睡上一觉,吃住在避难所里。期间曾听过同胞们的感谢之语,也受过情绪激动的灾民的谩骂。一碗泡面有时可以撑上24小时,有时睁开眼才发现自己竟然坐在办公桌前睡着了。有的同事冒着大雪深入福岛核电站周边20公里高危区救助中国研修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近6000名同胞顺利回国,实现了零事故率。他们登机回家的身影,让我们的辛苦付出有了最重要的意义。

这次援助工作只是一份特殊的任务。在平凡无奇的其他日常工作中,从领区知名的中国企业家,到普通的中国服刑人员,不分高低贵贱,他们的心声和需要都是外交人员时刻关注的对象。我想说的说,“外交为民”既体现在重大灾情发生的关键时刻,也体现在“细无声”的日常关怀之中。作为一名外交人员,保持“为民”意识应当成为自身的“新常态”之一。外交官不是“官”,是接地气的服务人员。

“友好”是我眼中的外交工作思维方式

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近邻,也问题多发。对日外交工作看似反复、波折,并往往“老生常谈”,其实在我看来,充满着意味和挑战。因为,或许世界上再没有比中日关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历史的双边关系了,同时它似乎又是充满着难解的课题。从中日关系的角度思考,无论问题有多少,课题有多难,目的不正是为了发展友好,实现互利共赢么?我认为,“友好”正是外交工作的思维方式。

当然,友好不是盲目的、单边的,需要建立在双方利益基础上。中日关系如此,中美、中俄等等多种双边关系均应如此。我曾记得,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之后,中日关系陷入严峻困境,地方交流一下子停滞,让许多人措手不及。大家都在思考,接下来怎么办?邻居吵架过后还要三思,何况是两个国家?中日需要友好,但必须共同维护,共同努力。而外交工作,正是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没有“友好”的工作思路,最终是否会有成果可想而知。国家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我想,这也正是一项项的外交工作同时带给我的人生思考。或许,这也正是它的魅力之一。

新时期的大国外交需要更多人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普通的外交兵,自己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扮演的角色小之又小。但是,作为外交战线的一员,我也在通过实际工作感受它的价值,体会它的意义,联系自己的人生定位。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外交这份事业的理解的话,那就是“兴国·安民·交友的对外战线”。

在迄今并不算丰富的工作经历中,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建立关系,开展交流。与其说当下是一个世界大融合的时代,不如说是更多的力量和眼光向中国加快汇聚的时代。外交人员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桥梁,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外交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外交”。借用曾经的电影名称,“大块头”需要拥有“大智慧”。无疑,这份大智慧需要无数成员的齐心协力。作为我本人,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同时,作为一名从上外走出的外交工作人员,我也期待能够与更多的上外人在这个充满挑战和魅力的队伍里相识和相遇,共同为之添砖加瓦。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