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晚,第180期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厅如期举行。本期博士沙龙邀请了上外国关学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的熊文驰老师为我们带来主题为“修昔底德的‘政治时刻’——解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种尝试”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熊文驰老师向在座的听众表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本身就是一部难懂的书,是一本属于少数人的,这本书的一字一句都十分深刻,好像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子谨慎地一个一个刻下来的。此外,本书的独一无二之处还在于,修昔底德观察判断眼前发生的事情,力求积极思考与采取行动相结合,利用当前研究完成了这本著作,而并非像其他学者一样利用后来的资料追忆历史。贯穿这本著作的有三重写作。第一重是基本的历史记述,即时间、地点、重要事件等。第二重是对政治事态的观察、研究,或说对“政治时刻”的思考与判断。第三重是哲学思考,也是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曾思考过的主题,比如何为优良政制、帝国是否可欲、以及伦理道德如何存在于国际政治之中等等。本次讲座重点关注修昔底德的第二重写作,也就是“政治时刻”。
此外,熊文驰老师提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采用大量的演说词,并且对于这些演说词究竟出于谁的笔下进行了逻辑严密的分析。接着,他通过讲述最重要的几个时刻,对于修昔底德的“政治时刻”进行了精彩讲述。例如,他讲述了战争的爆发,这也是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围绕这个话题的演讲数量最多,全书至少有八篇。修昔底德在开篇就提出了霸权战争命题:“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熊文驰老师认为,笼统地说新兴大国一经出现就决定了与旧有霸权必有一战,其实是并不现实的结论。他表示,这一决定性的必然时刻如果有,也是绝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要在某一特殊情形出现后才真正存在,到那时我们才能说某方与某方“必有一战”。修昔底德的霸权战争命题就特别强调这一必然时刻的存在,反对非现实地一概而论“必有一战”。
熊文驰老师通过分析修昔底德文本,讲述了战争的背景,科基拉的结盟问题和全面大战的可能。熊文驰老师认为,战争前五十年危机时期大部分都属于常态的紧张时期,战争与和平反复交替出现。只有在双方各自所据海陆实力达至某种平衡时,加之科西拉与雅典的结盟,战争与和平的平衡被打破,斯巴达才真正清楚地看到雅典的强大,因而心生恐惧。至此霸权决战才变得不可避免。老师通过丰富的举例,生动的讲述,让同学们对于修昔底德的“政治时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熊文驰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述,深深吸引了在场了每一位观众。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老师从听众提出的问题展开解释,对于通过修昔底德的角度看当下的国际环境、科西拉与雅典结盟等问题,老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阐释。
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今晚引人入胜的讲座进入了尾声,结束后许多听众还围在会议桌旁与老师进行热烈讨论,在场的同学们无不感到意犹未尽、获益匪浅。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翟启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