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专业学位工作交流会暨导师培训会议

发布时间:2015-05-13浏览次数:718

点击查看原图

为促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交流,我校于58日下午召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交流会暨导师培训会议”。会议特别邀请到东华大学研究生部主任舒慧生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徐广标教授以及我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出席会议的还有我校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负责人、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专业学位导师代表、研究生部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代表。会议由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由舒慧生教授介绍东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在东华大学专业学位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舒教授总结归纳出几条较为成功的经验:第一,组织、机制、政策、经费多重保障。他特别强调,在经费投入方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待遇;第二,“122”培养模式创新,即1名学生,2位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2种经历(校内学习、行业企业实践;国内与国外),从而形成“三个全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即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融入企业项目、校内外导师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三,卓越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一体化”核心课程建设,专业基础课程、校企合作专业特色课程逐步推进;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设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竞争性绩效奖励经费”等,鼓励缺乏工程和实践经历的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加快形成“双师型”师资结构,同时,推进梯队、团队建设,着力建设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修订教师职称评定条例,评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国外引进500强企业高级研发人员,为实践型师资打开晋升之门。通过这些改革举措,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实践型师资队伍不断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显著,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强,专业学位逐渐获得社会认可。

随后,张爱玲教授和徐广标教授分别以所负责的示范级实践基地为例,详细介绍了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我校翻译硕士联合国实践基地刚获得“上海市专业学位示范级实践基地”,张教授主要围绕5个问题(When/Where/How/Who/Why?)展开陈述,回顾了高翻学院与联合国驻日内瓦、内罗毕、维也纳办事处、纽约总部以及粮农组织等各个组织结构合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基本情况。在实践模式和学生选拔方面,张教授通过举例说明实战条件下的专业实践始终是高翻教学的核心,实地与远程相结合、全程国内国外导师辅导、全程跟踪管理等都是联合国实践基地培养人才的显著特点。张教授认为,联合国实践基地成功的原因在于培养过程中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系统性和高层次等要素,实习学生承担了与联合国正式译员相同数量和难度的任务。从联合国学到的是70年最高标准的多语言主义实践和70年最严格的语言服务质量管理服务组织,及其对中国新兴语言服务市场的借鉴意义。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的实习要求对翻译硕士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未来发展,高级翻译学院将进一步开拓与联合国旗下各个机构以及与欧盟的深入合作,并争取各种渠道给予学生海外实习补贴。

最后,徐广标教授做了题为“依托基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报告。徐教授是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基地的高校负责人。该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与实施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和经验。从招生开始,聘请基地专家(占全部复试专家的40%)全程参加纺织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试工作,严把生源质量关。在教学环节,丰富的基地导师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队伍保障,加强校内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围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合培养基地专家进行课程建设;构建多元化过程培养模式,学生直接进入基地实习,由基地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在基地进行研究生开题与答辩,由基地导师把关课题方向与论文质量;在基地参观和基地企业现场授课;学校与基地研讨对学生培养情况进行研讨;基地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评估;在基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等。此外,规范的管理制度也是基地得以稳定运作的保证。几年下来,基地建设的成效显而易见,实践成果被采纳,专利、学生获奖、论文发表数量增加,实践基地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我们此次举办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的工作交流会暨导师培训会议,主要以实践基地为切入点,目的是希望专业学位导师,尤其是即将指导学生的新导师,能够非常清楚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不同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能够加强与校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借鉴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助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