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走访,感受历史在沪痕迹 ——记14级11班支部活动

发布时间:2015-05-06浏览次数:630

故居走访,感受历史在沪痕迹

——记1411班支部活动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清明,约了水三分,所以微雨。约了青七分,所以目清。约了日半边,所以稍阴。我们14级十一班党支部就在这时拜访了周公馆和孙中山纪念堂。

故居走访似乎不是个新的话题,提到党建,似乎大家都会提起这个节目。但是为什么要去?去看什么?在历史书上有名字的人曾经的生活?感慨人去楼空?看看曾经的小洋房?没错但不尽然。

一位很有诗意的老师曾说:没空去拜读那些名篇,你也记下它的名字,什么时候有空,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摸一摸。摸一摸就好……当一本书有很多译本,希望你找到最早的那本,摸一摸。纸页上记录的不仅是文字,还有时间的温度。

“摸一摸”,是打开官能,感知流动的、静止的、褪色的、鲜活的。但想到海伦在喷泉流过掌心时,真正认识了“water”,有人花重金买杨玉环呼吸过的空气,觉得个中感受恐怕只有亲身才能体味。

所以,我们来了。我们要追寻的是历史的痕迹,身临其境体味风雨飘摇的家国怎样和一个个人的生命串联。归属感来自于命运的联结,中华儿女这个词在那样一个年代才真正成为使命。

翠绿的灯罩是凝重的书房唯一的亮色,他们一定曾在那灯下,苦思自己和中华的未来。国民床单铺在简单搭起的床上,曾有很多人在这里度过生命中的几个夜晚,也许辗转难眠,也许沉沉睡去。略显昏暗的室内氤氲着木头的香味,寻着有亮光的地方走去,遇到开向各个方向的窗,在那,阳光扑簌簌微微绽开。时间太安静,我们不自觉地轻轻迈步。

在电子留言板上,莉莉一笔一划写下“高山仰止”,走至隔壁的纪念馆居然找到一幅“高山仰止”的书法,大家笑了。想来拥有共同的汉字是幸运的,它让情感相通,也让时空交错。

孙中山纪念堂是另一种风度。华丽但又脱俗,与周公馆相比略觉厚重。也许是厚厚的地毯,也许是气派的家具,也许是游客止步的牌子,我们被隔开,每个门口张望一番,略感遗憾地离开了。

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成为历史,有些会成为民族记忆,有些会成为个人记忆。但对于所有者来说,那便是生命。这一个清明,我们制造了一个七分绿色的记忆,剩下的三分恐怕需要更多的阅历才能读解。(文/张馨元)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