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期博士沙龙:畅谈电影韵味,细思哲学之魅

发布时间:2015-04-28浏览次数:509


春叶新绿,适逢万千嫣红共舞枝头;朗月初上,恰有四海宏志齐聚一堂。42118:30,曾被学生评为复旦大学2014年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复旦大学哲学院郁喆隽老师应邀来到博士沙龙,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电影中的哲学问题”的精彩讲座。

郁喆隽副教授人气旺盛,讲座吸引了我校许多师生前来参加,现场座无虚席,听众云集。讲座开始后,郁老师首先以风趣的语言指出哲学研究者与普罗大众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并通过哲学“眼中体”呈现出不同的人对哲学不对称的理解。郁老师介绍,宽泛意义上的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这一新生的艺术“遭遇”流过两千多年时间长河的哲学,二者会产生怎样的碰撞呢?郁老师首先引用了柏拉图《理想国》的一段话,引出柏拉图基于“理念论”而对绘画、诗歌等模仿艺术表现出的轻蔑态度。“理念论”把万物分为理念、事物、艺术三个等级,由此,郁老师初步推想,西方哲学先祖对电影这种艺术的态度应该是“不待见”的。

哲学的主题并非哲学专有,而是基于人类共同的理念的。正因如此,电影和哲学才有诸多交集。郁喆隽老师列举了常见的电影主题,如爱情、自由、死亡、友情、人生、争议、美、毁灭、真和假、对与错、希望和未来等及每个主题的典型代表,并加以简单阐释和评论。如从《阿甘正传》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从《美丽人生》思考真和善的价值选择,从《七宗罪》思考人的伦理道德边界等等。在电影中常常采用类似哲学中“思想实验”的做法,且其呈现方式更为直观、有趣。以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为例,郁老师认为它一方面揭示出电影院的构造和洞穴的惊人相似,另一方面从洞穴里的人“成为囚徒——离开洞穴——返回洞穴”的经历得出第二重隐喻——电影内容虽假,但假到一定程度后反而能传递出某种真谛。基于二者的许多共通之处,郁老师认为电影和哲学没有必要“非此即彼”。

随后,郁老师以四部电影为例,具体地分析了关于几种特定主题的哲学思辨。郁老师首先分享的是《黑客帝国》,从“虚拟实境”及类似主题的电影引出了外部世界是否真实的思考,以及对人们面对赤裸的真实和虚假的幸福时所做的选择的追问。其后,郁老师从表现了对恐怖分子的折磨的《战略特勤组》谈论起酷刑的道德合法性问题,包括道德哲学中如何分辨对错的思考、对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的质疑。随后,老师从以主人公爱上其操作系统为主要剧情的电影《她》讲到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启发听众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超出人类控制之时的后果。郁老师分享的第四部是传记式电影《汉娜·阿伦特》,电影讲述的是女性哲学家阿伦特对前纳粹高官艾希曼的行为从哲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独特评析,以及其评析引起的争议。艾希曼把一切当作“执行命令”,正是这种“无思”的平庸之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种“无思”状态也是近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

最后,郁喆隽老师总结了本场讲座的意义所在:一是让大家了解哲学在干什么,而是试图让电影和哲学达成“和解”,电影不只是娱乐,它可以通过思想实验等来阐发人类基本价值、基本真理的判断和追求的思考,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大众拜摆脱“娱乐至死”的状态。郁老师还向听众推荐了《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指出保持住幼儿的赤子之心才能提出很多基本的哲学问题。

郁老师的精辟剖析为大家指引了深层思考电影的哲思方向,他的语言平实而又不失风趣,为参与讲座的听众呈现了一顿丰盛的哲学美餐。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郁老师积极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晚上20:35,本期讲座在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妙哲思氛围中圆满结束,但听众们将会循着郁老师的启明之光在电影的哲学思辨道路上继续前行。

博士沙龙工作坊/张梦瑶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