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博士沙龙静湖读书会:
少数族群视阈中的文学史和社会史书写
——以美国印第安文学史和美国历史为例及从《宇治拾遗物语》看日本文学
4月22日晚6点整,由博士沙龙主办的第十四期,本学期第二期静湖读书会“少数族群视阈中的文学史和社会史书写——以美国印第安文学史和美国历史为例及从《宇治拾遗物语》看日本文学”如期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四教楼339教室举办。本次读书会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美国文学方向的2012级博士生徐谙律和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汉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刘畅。两位十分优秀的学姐
与研究生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了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两位博士的演讲深入浅出、趣味性强、极具启发性,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文学研究的盛宴,并带领着我们一同领略印第安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少数族群视阈中的文学史和社会史书写
徐谙律博士分别从核心概念的阐释、“文学史”的书写、“史”与“实”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徐博士就三个核心概念分别进行了阐述;它们分别是美国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文学和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一个亟需澄清的问题就是“谁是美国印第安人?”徐博士首先从这个名称的三个英语表达入手进行诠释,紧接着,她引用了Jolene Rickard给出的系统而全面的定义来说明这个概念。Jolene Rickard指出了这一概念会受到家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无可避免的被外界贴上标签,并被他们视为低人一等的种族。然后,她又针对其他的两种界定,如通过血液和相貌来区分印第安人。在此,徐博士把相关历史资料的图片放映给大家看,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为了让大家对印第安人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她又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的印第安人的图片。伴随着这些图片,大家仿佛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在阐述了一系列事实和观点后,徐博士进行了归纳总结,即“不同族裔身份人群的视角和立场均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对“美国印第安人”概念的界定产生不同看法,并影响相对应的社会史和文学史的书写。”第二个核心概念是“什么是印第安文学?”印第安文学包括口头故事和口述传统和书面作品。紧接着,徐博士引用她和张廷佺教授在《美国印第安文学二人谈》中给出的诠释“美国印第安人有特殊的口述传统,其传承也逐渐被融入近代、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的书面创作。我们在讨论印第安文学时无法绕开口述传统对印第安人的重要性这一话题,甚至有些人类学、文学研究者将其称为“口述文学”(英文为“orature”)。将印第安口述故事纳入其文学范畴是有必要的”清晰地论证了将口述文学归入印第安文学的必要性。因此,美国印第安文学可以定义为“来自印第安部落的传统口述文学与具有部落血统的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的总和”。第三个核心概念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它指的是“ 20世纪60年代末,印第安人通过文学作品发声,并得到广泛认识,不仅是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学创作和针对其文学作品的批评研究的繁荣,而且,更重要地,标志着美国印第安人相对全面的崛起(权力、经济、文化)——可见度提高。”
概念诠释清楚后,就到了第二个大的问题,“文学史的书写”,这牵涉到三个方面,分别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史由谁写?”“美国印第安文学史有谁写?”和“美国印第安文学史如何写?”徐博士说明了美国印第安文学史由非印第安美国人(主要是白人)、具有印第安血统的美国人(当代美国印第安人)和非美国人共同书写。至于“美国印第安文学史由谁写”,徐博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学术经典,分别为Jace Weaver的That the People MightLive: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s and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y和张冲、张琼的著作《从边缘到经典:美国本土裔文学的源与流》。That the People Might Live: Native AmericanLiteratures and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y对美国印第安书面文学发展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被学界视为目前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学史最重要、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而张冲、张琼的著作则是中国国内首部美国印第安文学史论性著作。
从《宇治拾遗物语》看日本文学
短暂的茶歇之后,刘畅博士在一片轻松欢愉的气氛中给我们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走进了《宇治拾遗物语》这本著作。刘博士的硕士论文就是以这本书为研究内容,她告诉我们做研究要凭自己的兴趣,为做研究而研究是十分不可取的。当时她选择这个话题做硕士论文是有契机的。第一个契机是百鬼夜行的故事带给她的启发与灵感。“百鬼夜行”是流传在日本民间传说中出现在夏日夜晚的妖怪大游行,也是著名妖怪绘师鸟山石燕一系列的妖怪绘卷,因日本奇幻作家梦枕貘的小说《阴阳师》系列以及日本漫画家今市子的漫画《百鬼夜行抄》,使得这个名词开始在华文地区流行,衍生出许多同人志以及奇幻创作。接着,学姐给我们展示了几组图片,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这个有趣的故事。第二个契机是她对安倍晴明的浓厚兴趣,安倍晴明是活跃于平安时代中期的阴阳师,从镰仓时代至明治时代初期统辖阴阳寮的土御门家始祖。安倍晴明是位对当时处在科技与咒术最先端的“天文道”和占卜为主的“阴阳道”的相关技术有着卓越知识的专家,是位受到平安贵族们信赖的大阴阳师。而他的生平事迹也被神秘化,孕育了许多传说般的逸话。现在安倍晴明的故事已被改编为连续剧,深受大家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刘畅博士对《宇治拾遗物语》和中国的《搜神记》进行了比较研究。她选取了《宇治拾遗物语》中“麻雀报恩的故事”和《搜神记》中“黄衣童子”的故事作为比较对象,从“主人公”“动物”“动物遇到的困难”“人类的施恩”“动物的报恩”五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结论,即它们的差异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描写方面不同;第二、报恩方式不同;第三、故事结尾部分有无教育语句不同”。
伴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刘畅博士的精彩介绍进入了尾声,大家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钻研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方面,方能在做学问的道路中苦中作乐。
最后的问答环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并不囿于这两个话题,纷纷借这个宝贵的机会向两位优秀的学姐提出了自己学术及生活上的困惑。学姐们就未来道路的选择、文学理论的学习、时间分配等方面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读书会在亲切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博士沙龙将继续邀请优秀的分享人与同学们交流学术心得、读书体会,让我们相约下一期静湖读书会!
(文/ 博士沙龙郑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