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晚,上外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报告厅座无虚席。本次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德禄教授。张教授为我们做了“论社会符号”的精彩讲座。
张德禄教授的讲座主要由七个主题组成。张教授首先定义了何为社会符号,他认为社会符号是符号学的一个研究方面,主要研究人类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有意义的实践,解释意义是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后,张教授介绍到,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展开符号学的历史研究,其中,斯多葛学派倡导的符号学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物质能指、所指和外在对象,为现代符号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符号学理论在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中得到继承和发展,由此,张教授引出了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张教授认为社会符号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用来解释社会语境中意义生成的理论框架,是符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变异形式,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言语”。
虽然Thibault、Van Leeuven等语言学家已经为社会语言学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但仍有一些社会符号本身的问题需要解决:普通符号和社会符号的差异;社会符号的产生;社会符号学的类别;社会符号如何进入社会实践并在其中如何表现等。这些问题是张教授本次讲座探讨的重点。其后,张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这四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关于普通符号和社会符号的差异,张教授指出,普通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都是符号本身的内在本质,不会受社会实践的影响而变化,而社会符号主要探讨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它能随着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权位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成为新符号。而关于社会符号的产生这一问题,张教授则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即新的社会交际需要召唤新符号的产生,而新媒体的产生又为新符号的产生提供条件,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同时,一个新符号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于符号的类别,张教授引用了Machin的观点,认为符号可以根据其复杂程度分为两种:两个层次的符号和三个层次的符号。在两个层次的符号体系中,符号的物质实体和符号意义一一对应。而在三个层次的符号中,各个系统相对独立,该符号在各个层系上都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对于社会符号的实践性问题,张教授认为所有社会实践的本质都是话语性的,都涉及到从符号系统中选取合适的符号及符号组合来进行交际。在演讲的最后部分,张教授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谈论了社会符号学,并通过图表展示了一个在社会实践中符号意义变化的模式。
最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对本次讲座的心得体会,并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社会符号学进行结合,与张教授一起探讨社会符号学的实际应用问题。张教授的回答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本期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中结束。
(文/博士沙龙工作坊黄美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