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博士沙龙静湖读书会:“文化转向”与“语言学回归”下的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5-04-07浏览次数:737

13期博士沙龙静湖读书会:

“文化转向”与“语言学回归”下的翻译研究

41日晚6点整,由博士沙龙主办的第十三期,即本学期第一期静湖读书会“‘文化转向’与‘语言学回归’下的翻译研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四教楼339教室举办。本次读书会邀请了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方向的郑赛芬博士,与研究生学弟学妹们交流分享翻译研究方面的问题。郑赛芬博士的演讲幽默生动、深入浅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翻译研究的文化盛宴。

“文化转向”与“语言学回归”下的翻译研究

郑赛芬博士分别从两大翻译研究趋势的起始、主要观点、优势、不足之处和前景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对于“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方面,她推荐了两本著作,分别是André Lefevere《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和谢天振、查明建教授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起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后,《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而André Lefevere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则成为“操纵学派”的代表作。该书作者在书中引进了“改写”这个重要概念,提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著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文化转向”的主要观点即摒弃传统的指导性译论,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宏大的蓝图,探索影响翻译行为背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探讨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译入语文化产生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优势在于,使得文化而不是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单位,使我们对翻译研究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此外,使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跻身于学界殿堂。该领域国内的研究成果丰硕,例如谢天振与査明建教授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郭建中的《文化与翻译》。“文化转向”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夸大了文化的制约作用,其结论也许只是经验性的归纳。此外,应该警惕文化研究对于翻译本体研究的剥夺。

“语言学回归”方面,郑赛芬博士推荐了冯庆华教授的著作《思维模式下的译文词汇》。“语言学回归”也叫“语言学回转”,它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Mona Baker为代表的外国理论专家用语料库从事翻译研究,于1995年首次提出翻译英语语料库的基本框架,并设计和编写了翻译英语语料库(TEC)。“语言学回归”的主要观点是将翻译研究重新转向翻译本体——文本,而促进这一趋势的最主要驱动力量就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兴起,它借助相关计算机软件,采用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客观地描述翻译规律、翻译规范、文本风格、译者文体等方面,探索翻译文本中的普遍规律和特色。“语言学回归”的优势在于,语料库方法的采用变革了翻译研究的传统方法,突破了规范式的桎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更加客观科学。语料库翻译研究对于源语和目标语特征及其对应关系的普遍规律探索是该领域语言研究的一大飞跃。此外,使得翻译研究范围更加深入,涉及范围更加广阔。该领域国内的研究成果有:各种单语语料库或双语平行语料库,如北外的汉英平行语料库(PCCE)、外研社的英汉文学作品语料库、广外和上海交大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等。专著众多,如王克非的《语料库翻译学探索》、胡开宝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导引》、黄立波的《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等等。“语言学回归”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易陷入为了数据而数据的困境,有些语言风格并不需要大量的语料分析,有些语言特征难用工具统计。此外,容易忽略了对文本外部环境的考察。

对于两大翻译研究的前景,郑赛芬博士表示它们只是目前多元视角中的一个视角。到底是“唯文化”还是“唯文本”,“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微观到宏观”,这并不是一个二者必须取其一的问题。两者的目标方法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翻译研究,促进翻译学的进步和发展。两者优势互补,相互完善,丰富了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读书方法

短暂的茶歇之后,郑赛芬博士从读书环境,书本选择,阅读过程和读书之后几个角度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和体会。由培根的《谈读书》说起,郑赛芬博士旁征博引,她认为读书的环境很重要,在读书时需要考虑心情好坏,身体状况,周围环境等的影响。书本的选择分为学术和休闲类书籍。选择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先休闲,关注自己的兴趣点;再学术,理清脉络后进行个案研究。她还建议先读普及性书籍,多读文学、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先读著作再看他人评论,关注书籍的版本,译本字数和布局,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排版,随机阅读和有目标阅读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郑赛芬博士建议要读思结合,学会舍弃看不下去和言之无物的书籍。此外,也要有毅力看完一本书。可以选择一本书连续看和几本书交叉看的方法。适当做笔记,记录索引,总结作品主题,结构,特色风格等等。读书之后,可以用卡片和贴纸分类,摘抄经典描述,理论重点,美文美句和哲思表述。此外,还可以连带阅读某个作家,某个主题,某个文学奖的作品。对于特别喜欢的书籍,建议购买收藏。

最后的问答环节,郑赛芬博士与观众们就如何进行学术论文选题,语言学习,中英文翻译阅读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之外,郑赛芬博士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大礼包”——有关翻译理论和文学小说的电子书籍。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读书会在亲切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博士沙龙将继续邀请优秀的分享人与同学们交流学术心得、读书体会,让我们相约下一期静湖读书会!

(文/ 博士沙龙孙乃成)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