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翻译殿堂,聆听小说《上海舞》的翻译始末

发布时间:2015-03-24浏览次数:352

 

2015317日晚,上外博士沙龙第175期讲座如期在上外图书馆60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光林教授。王教授带来了题为翻译碎片-解读《上海舞》的迷向1的讲座。王教授以澳大利亚华裔文学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的小说《上海舞》为例,结合论文写作的查证和搜索,运用翻译理论为大家解读《上海舞》的翻译,分享宝贵的翻译经验。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论文的创作背景,王教授曾受到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影响,在其作品巴黎拱廊街计划》中找到灵感,随后开始研究并翻译《上海舞》,着手论文的创作。论文内容最初形成于王教授早年在日本参加的一场会议。之后经过王教授友人的鼓励,以及多场讲座的磨砺,论文日臻成熟。

 

王教授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总结说翻译就像夫妇,二者背景不同,一直在争论中相处,最后才有了孩子。对译者而言,译作就是孩子,是在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反复斟酌中诞生的。王教授在论文中引用了本雅明作品《译者的任务》中关于“文本碎片”的理论,强调严格意义上的原文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翻译其实是将原文本碎片化后重新粘合的过程,但是无论粘合的多么细致,也无法完全复原。翻译要开发纯语言,关注生命的延续,关注译文的传播。王教授引用萨尔曼·拉什迪的说法“既然人生来横跨两地,那我们就是翻译的人”,借以说明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越来越多,翻译活动也越来越多的要考虑作者及译者的身份。如《上海舞》的作者卡斯特罗本人就是个移民,有着多国血统,作者自己在创作时就面临不同文化的冲突和文化翻译问题,而译者在翻译时更要考虑作者的生活背景,还要选择自身的身份,进行碎片的整合与转述。王教授说,“翻译”其实就是“传输”。此外,翻译不仅要做文字的转换,还要表达出文字的象征意义。译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文化,这样才能把源语言的信息碎片成功拼接、转化。

 

在《上海舞》中,作者卡斯特罗中打破了传统的体裁界限,将自传与小说杂糅,将事实、虚构、神话、记忆编织在一起,在故事中穿插文学理论及代表人物,运用了碎片式非线性结构,穿插使用了形形色色的声音和多种语言,表现了主人公文化身份的迷失与追求。王教授说,这篇小说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卡夫卡作品的影子。作者本人生活在文中的回忆、叙述、图片,甚至整篇文章中的时间、空间、多种语言以及行文结构都是一个个碎片,每个碎片都有特殊含义,可以成为自成中心,却又能相互消融。例如,“Shanghai”这个词有多种含义,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解读,而文中所选用的每张图片背后也都隐含着作者的用意。这些碎片拼在一起,表现出了作者对上海的特殊感情,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体现了文化身份的迷失与作者的探寻。王教授表示,卡斯特罗在创作时极力寻找独立于两种文化之外的第三空间,并极力摆脱自己身份的束缚,以便更好地融合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译者也需要关注第三空间,即本雅明所提到的“纯语言”,摆脱局限性,以便更好地进行转化。

 

最后,王教授引用了诗人叶芝的我们如何从舞蹈中了解舞者?2,隐喻译者和翻译的过程,结束了他的分享。随后听众们踊跃提问,王教授一一详细解答。整场讲座过程中,王教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其渊博的学识、认真的态度令大家深感敬佩,获益匪浅。

 

注释1:原文为:Translating Fragments: Disorientation in Shanghai Dancing

注释2:原文为: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余桂茗执笔

 

 

虹口校区

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200083)

松江校区

中国上海市文翔路1550号(201620)

返回原图
/